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已于5月1日正式施行。中国古代就非常重视保密工作,不断发展的保密方法凝聚着古人的智慧。
商周:手段初具雏形
中国古代使用保密手段可以追溯至商末周初的“隐语”,即以某种约定的暗号或者其他替代词语传递秘密内容。阴符与阴书则是实物形式的隐语。
早期的阴符由竹板制成,有时也用木片、铜片代替。君主和前方将领秘密约定不同长度的阴符分别代表何种情报,并任命专人负责传递。由于阴符本身无文字或符号,即使运送途中被截获,情报本身仍然是安全的。虽然阴符操作简单、保密性高,但它传递的内容有限,难以胜任复杂情况下的保密通信。
阴书相比于阴符,可以传递更加丰富的情报,它的保密方式是将机密内容写在木简或竹简上,再将其分为3份或更多,每份分别委派1名使者传送,只有收齐所有信息才能知晓全部内容。
唐宋:“制”“技”发展进步
唐宋时期,保密制度和措施得到进一步发展。相关法律法规对保密进行了规定,如唐律要求“诸漏泄大事应密者,绞;非大事应密者,徒一年半;私拆制书者,杖八十;私拆官文书者,杖六十”。宋代规定军事机密文件与普通行政文件分开管理,以减少泄密几率,同时规定掌管重要机密的官员不准私自出访、不准私自接待客人、不准将机密文书带回家中等。保密技术方面,泥封、火漆、符契得到广泛运用,特别重要的情报往往还要用上暗号、暗语、密诗、特殊符号等。
元:重视军事保密
元代对军事信息的保密达到十分严密的程度。据《元史·兵志》记载,元世祖忽必烈曾3次统计军队人数,但连大致数字都没有流传下来,原因就在于元代的兵籍除长官一二人外,其他人一概不得知晓,“故有国百年,而内外兵数之多寡,人莫有知之者”。
元代还采用阿拉伯文记载秘密事项。元世祖选取公卿大夫和富民子弟学习这种有着独特写法和规则的文字,确保秘密掌握在少数可靠人手里。
明:密疏开始盛行
在明代,密疏作为一种保密程度较高的上行官方文书,开始被广泛应用。与正常的奏本相比,密疏内容只有上疏者和皇帝知晓,所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其处理方式也不同于一般奏本,书写、誊录均由上疏人亲自操作,传递直达御前,有利于控制密疏的知密范围。
到了明代后期,密疏制作又有了新的保密方式,即给密疏的外封加锁或使用特制的匣具。只有内阁大臣与皇帝之间允许使用这种特制匣具。
清:奏折普遍应用
清代开创了“密奏”制度,因其折面、折内印有“密”字,故被称为“密折”或“密奏”。朝臣必须将奏折放入封套,再放入折匣并锁好,才能交给他人呈送。清代《饶嵩生折谱》描绘:“请安折封套,外用云龙黄绫,内用黄粉笺裱。长六寸四分、宽三寸一分、上下掩首各宽五分”“折匣长八寸八分、阔四寸四分、高一寸五分。内用黄绫裱底,外用黄漆漆之。”除此之外,清代在传递奏折等涉密文件时,还专门使用“封桶”“夹板”等封套,起到更好的保密作用。
保守国家秘密,就是保护国家安全。一切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都有保守国家秘密的义务,让我们一起努力,共筑保护国家秘密的钢铁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