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频道 > 全景河北

新闻联播官方微信:从一道加减法,看白洋淀之变

来源: 新闻联播微信公众号  
2024-08-15 16:20:53
分享: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系统部署了进一步全面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任务,指明了未来几年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最能给老百姓带来获得感。今天,我们从一道“加减法”,来看白洋淀生态文明之变,来看生态文明建设给老百姓带来的实惠。

  提及白洋淀的夏天,你会想到什么?

  今天,我们从一道菜、一套绘谱开始,重新认识它。

  这是白洋淀传统名菜“白洋淀炖杂鱼”。

  从一个“杂”字,可见鱼类品种之多样,鲫鱼、鲤鱼、黑鱼、嘎鱼……随着水质转好,这道菜重获“灵魂”,当地老百姓感慨:“鱼有了之前的鲜美,味觉记忆被唤醒了。”

  这是白洋淀画家张浩正在绘制的《白洋淀水生植物绘谱》。

  大几十样的水生植物,展现了这方水域的原有风姿。“过去白洋淀水下植物也就才二三十种,如今随着水质日益变好,能达百八十种,像狸藻、大茨藻等都又多了起来,分布范围更广泛了。”张浩动情地说,有了水一切都有了灵气。

  这是重放光彩的“华北明珠”,它的正北方向,雄安新区启动区,和淀中郁郁葱葱的芦苇一样,正在拔节生长。

  而这些仍在不断增加的限量级美好,在七年前是不敢想的。

  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实地考察雄安新区建设规划时专程前往白洋淀并强调,建设雄安新区,一定要把白洋淀修复好、保护好。

  白洋淀生态之变,由此起笔。

  2017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中明确,加强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逐步恢复白洋淀“华北之肾”功能。

  自此,白洋淀这颗因污染蒙尘的“华北明珠”,迎来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系统性生态治理。

  七年来,雄安新区坚持补水、治污、防洪“三位一体”,统筹规划、协调推进,经过系统治理,白洋淀生态环境已发生历史性变化,水城共融、城淀相依,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

  身处改革高地的白洋淀,焕新背后正是雄安新区创新机制,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城市典范的决心和魄力。

  1

  做加法:让“远水”解“近渴”

  探索多水源生态补水机制

  白洋淀,华北平原最大淡水湿地生态系统,空中俯瞰,140多个淀泊星罗棋布,3700条沟壕纵横交错,对维护华北地区生态环境具有重大意义,被称为“华北之肾”。

  上世纪70年代后,由于气候干旱、上游来水减少、工农业用水量增加等原因,纵然处于“九河下梢”,白洋淀水位也摆脱不了持续下降的局面,甚至多次出现大淀干旱。

  “我小时候,白洋淀里的鱼非常多,水生植物也非常多,像茨菇等到处都是。”土生土长的白洋淀画家张浩回忆,后来水少了,污染严重了,“这些植物逐渐都消失了。”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

  对于白洋淀的污染,习近平总书记十分痛心:“过去肾功能都要衰竭了,一直在透析。”总书记回忆起选址的考虑:“当时选址在这,就是考虑要保护白洋淀,而非损害白洋淀。城与淀应该是相互辉映、相得益彰。”

  加强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成为规划建设雄安新区的关键环节。

  如何治理?习近平总书记早已给出治理之道:治理好水污染、保护好水环境,就需要全面统筹左右岸、上下游、陆上水上、地表地下、河流海洋、水生态水资源、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达到系统治理的最佳效果。

  白洋淀围绕统筹左右岸、上下游、陆上水上、地表地下、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等下足了“绣花”功夫。

  由于白洋淀生态环境问题成因复杂,涉及点多、面广、线长,治理难度大,不仅是下决心就能解决的问题,要找准根源把握关键,要有改革创新的办法,要有政策突破的措施。

  而水,是铺就雄安新区蓝绿底色的原料,也是实现白洋淀生态修复的先决条件。

  “水资源是基础,只有水量足了,水流动通畅了,能存得住了,其他治理才能有效。”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宋小刚说。

  上游断流,白洋淀的水从哪里来?

  水有盈方,一半自然演变,一半人工力量。

  人工做加法!

  众所周知,北缺南丰是我国水资源分布的特征之一。

  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为了维持白洋淀不干涸,有关部门先后十余次引水济淀。通过应急调水,白洋淀确实多次避免了干淀危机,但在长期资源性缺水状态下,白洋淀的水危机并未得到根本解决。

  “干了补,补了干,淀里的水始终不是很干净。”白洋淀安新县圈头乡西街村村民李伟娜回忆。

  建立白洋淀生态补水长效机制迫在眉睫。

  “白洋淀的水每年光是自然蒸发量和渗漏量,就有约3亿~4亿立方米,非常大。”宋小刚表示,为了保证淀中水量长期平衡充盈,雄安新区自设立以来,就积极探索白洋淀补水路径,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多水源生态补水机制。

  由于上游多条河流断流,“活水”成为“死水”,导致位于“九河下梢”的白洋淀成了无源之“淀”,贯通入淀河道成为引水关键。

  新区设立以来,开展了入淀河道综合整治,潴龙河、孝义河、唐河、府河、漕河、萍河、瀑河和白沟引河等基本贯通。

  一方面实施“引黄济淀”,建成了引黄入冀补淀大树刘泵站,最终得以让黄河水流入白洋淀。

  还实施了“引江入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途经“九河”中的多条河流,在保障生活生产供水的情况下,为途经河流实施生态补水,也成为了白洋淀一道重要水源。

  此外,上游水库水、再生水等,也都成为了白洋淀生态补水重要且稳定的水源。

  如今,白洋淀每年生态补水达3亿~4亿立方米。2018年以来,累计入淀水量超过65亿立方米,白洋淀水位稳定保持在6.5~7米,达到了《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要求的目标水位。

  2

  做减法:打通“脉络”

  探索内外源治理新路径

  以前的白洋淀“破碎感”很重,有一个重要原因——一些淀区被分割“包围”,围堤围埝养鱼、种藕,还有一些淀区变耕地,把水面分割得支离破碎。这直接导致底泥堆积,水面减少,水流无法畅通,水质随之变差。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白洋淀亟需完成一道减法题。退耕还淀还湿、清淤疏浚势在必行。

  2019年以来,雄安新区实施了百淀连通、清淤疏浚、退耕还淀等系列生态工程。

  要让“百淀连通”,正本清源,需科学清淤,拔出污染的根。过去,白洋淀上游污水和淀区生产生活排污,对水体造成的破坏和污染不可能短时间自然消除,清淤是釜底抽薪的措施。

  从2019年开始,白洋淀经常会有大型绞吸船在淀区内作业,铁锚深深地定在数米深的塘底淤泥中,船头巨大的螺旋绞刀头在淤泥中搅拌,黑色的泥水被吸进管道,再被运至专门区域进一步净化处理。

  宋小刚介绍,通过百淀连通工程,新区累计疏浚水流通道约95公里,拆除围堤围埝300多公里。与此同时,白洋淀先后完成四期生态清淤,共退出了淀内水产养殖741处,治理污染鱼塘567个,清除污染底泥约1200万立方米,解决底泥累积污染和水流不畅问题。“白洋淀的水终于活了起来、动了起来。”

  截至2023年12月,白洋淀淀区面积从2017年以前的170平方公里恢复至293平方公里左右。

  “以前白洋淀水面根本没有这么开阔,都是一块一块破碎的。”李伟娜指着眼前一大片蓝绿水域感慨道,现在水多了,也清了,鸟啊、鱼啊的数量种类都增多了。“晴天时,水天一色,看着就身心愉悦。”

  退耕还淀直接涉及村民营生,工作一开始并不好做。

  “要找到实现生态价值转换的有效途径,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雄安新区根据生态补偿机制,尽可能减少农民损失,给予经济补偿的同时,还组织农民进行技能培训,为其拓展新出路。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

  雄安新区设立以来,退耕还淀工程先后完成淀区内稻田、藕田退出,建设府河、孝义河、唐河河口湿地,实施两期藻苲淀退耕还淀工程,累计退耕还淀超74平方公里。

  而建成的府河、孝义河湿地就像两个超大过滤器,将上游来的入淀水流再次过滤净化,保证每一滴水都安全达标。

  这是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中的一个大手笔,两个超大“过滤器”中的“滤芯”非同一般。结合白洋淀流域特点和生态环境,两大湿地建设创新性地采用了“前置沉淀生态塘+潜流湿地+水生植物塘”的组合式工艺,经过三层过滤,脱掉泥沙和杂质的水流,回到河道流入白洋淀。

  水也有了,淤泥清了,水动力也上来了。

  但这还不够。

  “要有严格的管理办法,绝对不允许往里面排污水,绝对不允许人为破坏。”习近平总书记点出了白洋淀治理的另一关键:污水治理。

  治理污染,才能守护一淀清水。截污,成为白洋淀治理的另一大重点。

  新区设立前,淀中淀边村的生活污水大部分直接排入了白洋淀。新区设立后,开展了农村污水、垃圾、公厕等综合治理。

  谁来负责治理?如何治理才能更高效?

  “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已给出了方向。

  白洋淀农村污水、垃圾、公厕综合治理项目,支持社会资本投资环保,利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解决了资金问题。按“第三方投资、第三方运营、政府考核付费”方式运行,企业特许经营20年后,政府全权接手。

  “污水经污水站统一处理后达到排放标准,通过压力泵导排到淀区之外,用于安新县生态公园绿化和农业灌溉。”宋小刚介绍。

  百淀连通、清淤疏浚、退耕还淀、截污治污,环环不同,却又环环相扣。

  通过系统性治理,白洋淀的水系“脉络”被打通,淀里的水终于“动了起来,活了起来”!

  3

  周而复始的淀上巡查

  “只有管好了,才能保持住”

  三分建,七分管。

  白洋淀的生态监测人员,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每天都要到白洋淀上巡查。

  说起来容易,但由于太多的沟壑、芦苇和台田,工作人员想要畅通无阻,需要对水路做更多细致的标记。

  他们走过村村寨子,每一片人迹罕至的水域。“差不多两周就要巡视完近百个点位,包括村庄、河流等等,周而复始。哪儿的污水管网破损了、哪里又出现污染了、哪儿的水草又需要打捞了、哪里有垃圾堆积了等等,发现问题并督促运维公司整改。”安新县生态环境局副局长王达说,此外,还需要不定时查看府河湿地和孝义河湿地水质净化运维情况。

  除了人工查看,当地还借助了无人机、无人船进行监测。

  “只有管好了,白洋淀生态治理修复的成果,才能保持得住。”王达说。

  4

  白洋淀回来了 日子好起来了

  “环境改变,老百姓体会最深”

  其实,雄安新区对于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保护的探索还有很多,包括建立健全河湖长制、执法司法协同、区域协同、临淀面源管控、农业面源管控、淀区工程监管、野生鸟类保护、监测预警等15项机制。

  雄安新区在白洋淀治理上下足了“绣花”功夫。

  在2021年,白洋淀全域还清,水质从2017年的劣Ⅴ类提升至地表水III类标准,并连续三年保持该水平,打造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雄安样板”。

  生态好不好,鸟儿的翅膀来投票。“白衣仙子”中白鹭、“水凤凰”水稚、“鸟中大熊猫”青头潜鸭等野生鸟类陆续在白洋淀“落户”。

  珍稀鸟类的不断出现,成为白洋淀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生动写照。

  宋小刚介绍,目前,白洋淀野生鸟类和鱼类分别达286种和48种,较新区设立前分别增加了80种和21种。

  “人为破坏被大大遏制,白洋淀水质得到了很大改善,生物多样性比之前大大改观了。”画家张浩感慨道,如今的白洋淀又有了些他儿时的模样,“‍‍‍‍‍‍‍‍‍‍‍阳光可以直射水底,一些沉水植物就是需要充足的光照,静谧的水流。这些水草又养活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鱼儿,还有鸭、鹅等水禽。”

  拿菹草来说,“我们小时候经常吃菹草,它也是优质的鱼饲料和牲畜饲料,其粪便是水底生物的饵料。”张浩说,这些水生植物,有的供观赏特别漂亮,有的药用,为人们服务,有的具有经济价值,可以养活生计。“这些都是大自然的馈赠啊,真的要好好保护!”

  如今,坐船游走在白洋淀之上,水鸟、野鸭随处可见,鱼翔浅底,鸟鸣阵阵……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最能给老百姓带来获得感,环境改善了,老百姓体会也最深。

  白洋淀的变化,当地老百姓感知最为深刻:好的生态环境,带来的不仅是愉悦的心情,生活的品质,还有越来越红火的好日子。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白洋淀人如今正在收获着“绿水青山”带来的生态红利。

  依托白洋淀日益向好的生态环境,西街村发展起了旅游产业,不断壮大集体经济。

  2021年,雄安新区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若干措施》,明确依托白洋淀农村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建设一批特色乡村、田园综合体和高品质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发展若干特色民宿产业集群、休闲康养基地,形成多业态集聚的乡村旅游带和乡村旅游集群片区,推动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白洋淀经过治理,水质好了,里面的鱼吃起来特别好,来白洋淀旅游的人越来越多。”西街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张少华说,今年五一西街村一家集体所有的农家乐接待量达到了5000多人。“这样一来,每年可以多带来二三十万元的收入。这钱一方面可以继续做旅游开发项目,另一方面还可以把村里的环境打造得更美。”

  八零后的张少华,是土生土长的白洋淀人,早年外出创业,雄安新区设立后,看到白洋淀越来越像自己儿时的样子,已是一家建材公司老板的他决定回来“干一番事业”,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2021年通过竞选,张少华当上了西街村党支部书记。

  失而复得的不仅仅是白洋淀的优质水源,更有人们心灵深处对这方水域的笃定与眷恋。

  “最近,我们正在做规划,计划再投资打造一些民宿和乡村游项目,把村里闲置的房子都利用起来。”张少华说起白洋淀良好生态带来的真金白银十分兴奋:“村民们可以报名把自己的房子给村里做统一管理,就当是入股了。现在报名的村民不少,但也得有一定的门槛,比如房子的质量、位置等等。”

  “一方面,解决了本地部分闲散劳动力,带动了乡亲们创业就业,增加了收入;另一方面,让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好了。”张少华表示,俗话说“水是生财宝”,我们一定得保护好。

  白洋淀生态之变,变的不只是环境,还有生态治理机制、人们生活方式,以及老百姓的钱袋子等等,这正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缩影。

  它不仅为雄安新区建设发展提供了良好生态环境支撑,还为其他地方生态修复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宝贵经验,更重要的是提升了老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

  “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水清如许的白洋淀畔,雄安这座现代化新城,循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引,正在加速崛起,向着“妙不可言”“心向往之”的典范之城阔步迈进。

关键词:河北,白洋淀责任编辑:张晓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