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频道 > 全景河北

新华每日电讯关注:梆子新传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2024-08-16 12:17:57
分享:

  《新华每日电讯》2024年8月16日第11版

  79岁的邓振江是一个河北梆子民间戏社的老社长,家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古城之内。他家门口的路,向东1公里直达1987年版古装电视剧《红楼梦》的取景地“荣国府”。

  走进邓振江家的两层民居,门楼下挂着一打旧挂历,上面空白处是手抄的梆子戏词。堂屋内,在北方人认为最重要的中堂位置,摆放有两把二胡。

  2005年,邓振江从一家国企退休之后,迷上了河北梆子。自此,在自家门楼下,他学打梆子、拉二胡,老伴学唱。日复一日,门口听和学唱的人越来越多,20多人凑在一起成立了江兰戏社。

  河北梆子发轫于草根,在正定有深厚的群众基础。百年来,腔高板急的梆子腔唱遍了乡间闾里,一声声萦绕云霄的梆子响,滋养出正定人慷慨激越的性格。

  时隔40多年,今年6月,改编自正定县知名作家贾大山的短篇小说的河北梆子独幕剧《年头岁尾》,被重新搬上正定县常山影剧院的舞台。

  改革开放后,在各种现代艺术形式的冲击下,河北梆子一度出现生存危机。正定在唱腔和剧目上大胆改革创新,推出一批与时俱进、贴近百姓生活的新剧,引发较大社会反响。

  说起40多年来的发展,邓振江的直观感受是,喜欢听戏的正定人越来越多了。谈及原因,他说:“生活越来越好了,才会有更多人、有更多时间和气力去唱戏、听戏。”

  近年来,邓振江带领江兰戏社,不计报酬,下乡进村,到学校、养老院免费演出。除表演《大登殿》《蝴蝶杯》等经典剧目,他还创作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心声》《正定古城赞》等新剧,受到观众好评。

  邓振江说,他已累计为戏社贴补了近10万元,每当看到台下人山人海的观众,听到一波又一波的掌声,就觉得值了。越是人多,他越觉得应该把正定的新发展编成唱词,通过梆子戏唱给大家听。

  正定县文化馆馆长王宁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进入新时代,正定经济实现历史性跃升,物质富足了,正通过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让更多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让群众精神也富有。

  去年以来,正定县统一组织正定县梆子剧团骨干、正定县戏曲协会以及江兰戏社等民间戏社轮流在阳和楼上展演,满足群众对河北梆子的观赏需求。

  始建于金末元初的阳和楼,曾经是文人墨客把酒登临、创作和演出元曲的地方。如今,除了邓振江等民间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彭蕙蘅等名家也不定期到阳和楼献艺,这里已成为“百姓舞台”。

  傍晚时分,华灯初上,阳和楼前游人如织,楼上不时传出一声声酸心热耳的梆子腔,引得游客或驻足倾听,或循声凭栏而上。

  如今,不少来正定旅游的人常做两件事:一是逛正定古城“九楼四塔八大寺”,领略古建筑的风采;二是到阳和楼上,听一场原汁原味的河北梆子。得益于文旅融合发展,去年正定获评首批河北旅游名县,年旅游收入超百亿元,旅游人次超千万。

  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传承、利用工作,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阳和楼的古今之变就是生动缩影。

  今年,邓振江把戏社的“接力棒”交给了47岁的戏社成员翟成业,他则退居二线,搞唱词创作。最近,他正围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埋头创作新唱词,反映改革新变化。

  他说:“新唱词里,有百姓的心声。”(记者孙清清 赵鸿宇

关键词:正定县,梆子责任编辑:裴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