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频道 > 全景河北

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老区行|邢台前南峪:“红绿交织”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来源: 长城网  
2024-09-25 13:59:23
分享: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魏亚慧 齐彦红

  这里曾是“中国将军的摇篮”,大批军政干部从这里走出;这里被誉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植被覆盖率高达94.6%。巍巍太行,绵延八百余里,邢台市信都区浆水镇前南峪村,犹如一颗翠绿的明珠,镶嵌在太行山水之间。

前南峪村村景。通讯员 谢相宏 摄

  秋日的太行山区,举目皆是风景。9月20日,记者驱车来到前南峪村,街道整齐划一,硬化路面洁净平坦,一排排连体别墅坐落两旁,超市、农家乐、快递驿站等一应俱全,家家户户用起了清洁能源。村庄四周群山环抱,满目苍翠,鸟鸣和犬吠不绝于耳,仿若美丽的世外桃源。

  在前南峪村中,坐落着一处占地面积2300平米抗大旧址群,石木结构的建筑,木式黑色门窗,黄色墙面,仍保留着当时抗大学员在此居住、学习和战斗的印记。位于村东的抗大陈列馆,陈列着自抗大1936年创立到新中国成立14年的建校史和艰苦卓绝的战斗史的大量图片和实物,现在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

抗大旧址。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齐彦红 摄

  “1940年11月至1943年1月,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总校曾在邢台浆水一带办学,校部就设在我们前南峪村。”前南峪村党委副书记郭静波对记者说,“抗大精神是我们前南峪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增收致富的动力。”

  多年来,在抗大红色基因的鼓舞下,一代又一代前南峪人艰苦奋斗,在荒山秃岭中走出了一条由荒变绿、由绿变富、由富变美、特色鲜明的“太行山道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在这里落地生根。

前南峪生态观光旅游区。通讯员 谢相宏 摄

  “20世纪60年代,我们这儿都是荒山秃岭,直到1977年,全村人均收入仅有57元。”走在前南峪风景旅游区的路上,郭静波指着旁边的山坡说,“村里治山治水大干了20年,还因地制宜探索总结了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现在全村8000多亩山场,全部披上了绿装。”

  山绿了,还要因地制宜向绿色要收益。前南峪坚持发展沟域经济,全村共栽种各类干鲜果树32.64万株,人均210株,仅果品一项年人均收入就达到11600元。村里还引植30多种国内外新品经济树种,建设美国树莓、欧洲榛子等七大精品园区,修建玫瑰园、栗树山庄等观光园……经济沟变成了天然氧吧和国家4A级景区,前南峪生态观光旅游区成为全国首批百家农业旅游示范点之一。

  依托抗大红色资源和生态经济沟绿色资源,前南峪村积极培育观光休闲特色农业,做大做强旅游产业,不少村民开办农家乐,接待游客餐饮、住宿。2023年,前南峪接待游客40余万人次,景区门票收入1200万元,旅游带动1860万元。

前南峪村村民郭春燕在山上收板栗。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齐彦红 摄

  “我们这儿有板栗炖鸡、肉炒栗蘑、浆水豆腐、野韭花疙瘩汤……每一道农家菜都是纯正的‘前南峪味道’。”村民郭春燕从山上收完板栗,正招呼游客去自家的农家乐用餐,他对记者说,“过去农村人都想往城里搬,现在城里人都想来村里住,你看我们这环境多好,空气也新鲜,大家上山玩一天,累了就在我这儿吃个地道的农家饭,晚上在院子里看着星星聊聊天,好多人来了就不想走。”

  徜徉在前南峪生态旅游区,抬头仰望是蓝蓝的天,低头可见清清的溪流,山山岭岭间,处处可见果农打板栗的忙碌场景,田间地头、观光道路,不时传来村民和游客的欢声笑语。

前南峪村的农家乐小院。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齐彦红 摄

  现如今的前南峪,山上种满“摇钱树”,农户吃上“旅游饭”,百姓端起“绿饭碗”。80%的家庭从事农家乐、旅游观光、生态采摘等绿色产业,村民变成了闻花香、摘鲜果、吃“旅游饭”的新式农民,全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一年一个新台阶。2023年,全村社会总收入1.84亿元,集体纯收入2100万元,人均纯收入18600元。

  从以前的荒山秃坡,到现在的绿水青山,老区人民的增收渠道不断拓宽,百姓生活越来越幸福,绘就了乡村振兴新画卷。谈及村子今后发展,郭静波告诉记者,他们计划继续进行树种更新,销售软枣猕猴桃苗木,同时,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和旅游产业,持续优化人居环境。

  “现在,前南峪是太行山最绿的地方,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要让这里成为太行山区最富的地方!”郭静波信心十足地说。

关键词:河北,邢台前南峪责任编辑:张晓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