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三地工会签署《京津冀工会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行动方案》
“三大行动”带领三地职工携手向“新”而行
每年开展1个行业(系统)劳动竞赛,每年选树3家京津冀大工匠学院,每年组织三地“劳模工匠助企行”专项行动……近日,京津冀三地工会签署《京津冀工会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行动方案》,以建设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为目标,以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为主线,深入开展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建功立业、育工筑匠、建圈强链等“三大行动”“九项工作”,更好服务和保障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
聚焦经济建设主战场,实施建功立业行动。《方案》明确,围绕推进京津冀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深入开展新质生产力劳动和技能竞赛,每年开展1个行业(系统)劳动竞赛,覆盖职工10万人次以上。同时,突出“高精尖缺”,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天航空、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产业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每年开展2—3个职业(工种)技能竞赛。此外,围绕实现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在铁路、建筑、电力、钢铁、国防科技工业等行业赛道,开展以安全生产、提高质效、创新技术、节能减排等为重点的班组创先争优竞赛活动,每年推出10个左右的“京津冀优秀班组”。
聚焦技能提升大平台,实施育工筑匠行动。根据《方案》,京津冀三地工会将采取资源共享、平台共建、人才共育的合作模式,在现有工匠学院中,每年选树3家京津冀大工匠学院,更广泛面向京津冀区域内职工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同时,重点突出职业类院校,开展学院联盟创建活动。在培育选树“京津冀大工匠”时,突出竞赛激励机制,京津冀三地劳动和技能竞赛项目冠军经三地工会共同审定后可命名为“京津冀大工匠”。依托全国总工会职工之家APP、技能强国平台和京津冀三地工会APP等,强化短视频、网络课件、线上交流等多个方面优质内容供给,实现京津冀三地职工创新成果、技能课程共享共用。此外,将实施“闪亮工程”,充分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突出新质生产力、新型工业化、数字中国、制造强国等相关的领域和工种,逐渐点亮京津冀三地劳模工匠、工匠学院、创新工作室、实训基地等品牌项目。
聚焦创新创造新动能,实施建圈强链行动。根据《方案》,京津冀三地将通过创建京津冀三地劳模和工匠人才(职工)创新工作室联盟、畅通职工创新成果转化渠道、开展京津冀“劳模工匠助企行”活动,围绕京津冀三地重点产业链及链主企业、上下游企业,加强群众性技术创新工作,有效整合资源,强强联合、聚点成线,进一步彰显集群效应。促进交通、建筑、服务、制造等行业间互联对接,推动每年建成2—3对行业间创新工作室联盟。采取线上(在全国总工会职工之家APP开设专区)与线下相结合方式,每年举办1次三地职工创新成果展示和技术交流活动,评选10个左右京津冀优秀创新成果。统筹京津冀三地劳模工匠资源,每年组织三地“劳模工匠助企行”专项行动,帮助“专精特新”企业和中小微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助力职工提升技能水平。
“此次三地工会签署的《方案》突出产业协同、人才共育、集群效应。”省总工会有关负责人表示,《方案》旨在紧密围绕产业协同发展,加强统筹、整合资源,互学互鉴、互促互进,充分发挥工会优势,打造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新型劳动者队伍,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记者 高会坡 哈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