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失地农民踏踏实实“进城”
村庄变成了社区,农民成了市民,在城镇化进程中,除了这种形式与身份上的转变之外,诸如失地农民的生存保障等深层问题也不断被关注。 全国人大代表、唐山市开平区开平镇半壁店村党委书记韩文臣表示,“2到3亿失地农民完成从农民到市民的身份转变,涉及土地产权制度、社会保障、区域经济规划、城市管理等多个领域的制度配套。” 问题/ 给了补偿款,不知省着花 “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而土地征用是城市扩张发展的主要途径。”韩文臣代表说,从全国来看,各地对征地补偿的计算方法各有不同,但补偿标准普遍偏低,在补偿方式上,以货币形式为主。 一些村集体把征地款一次性全数分给农民,个别农民拿到征地款后大手大脚很快就花光用光,甚至挥霍攀比,赌博致贫。韩文臣对此表示担忧,“从长远来看,由于失地农民缺少非农就业能力和谋生手段,一旦有限的补偿费花光,没有了经济来源,就会引起较大的社会问题。” 社保不完善,自身保障意识又不强 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同样不太乐观。“一方面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另一方面,农民自身的社会保障意识不强,”韩文臣代表对失地农民享受社会保障的程度做了一些了解,从部分省份的统计结果看,1%的农民参加了失业保险,20%左右的农民参加了养老保险,而连续开展了几年的医疗保险也尚有近15%的农民没有参加。 失地农民失去了土地保障,又没有同城市居民一样的社会保障,养老、医疗都成为较突出的问题。目前普遍施行的“口粮补助”、“养老金”等保障标准,一般仅能达到当地城市居民的最低生活标准,低于原来的土地收益。 失地后难就业,消费却增加 “土地征用前,家庭食品消费主要是自产,现在都要从市场上购买。此外,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农民融入城市生活的过程中,也自觉不自觉地增加了消费支出。”韩文臣代表坦言,与消费增加相对应的,却是大部分失地农民难以找到合适工作,无技能或技能单一,缺乏就业竞争力,部分失地青年对就业期望值过高甚至成了“啃老族”。 在韩文臣代表看来,失地农民进城后,基本还延续着传统的农村习惯,休闲娱乐活动贫乏,几乎不参与城市社区的文化活动,而这样的文化隔膜和适应性程度,也将成为推进城市化进程的非物质障碍。 建议/ 赋予农民完整的土地产权 针对城镇化进城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韩文臣代表建议,应该赋予农民完整的土地产权,并给予部分所有权。“同时还要完善征地程序,保证农民在征地过程中有充分的知情权和参与权,避免个别人侵占群体利益,防止农村社会矛盾加剧。”韩文臣代表对征地补偿和利益分享机制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应该引入市场机制,充分考虑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的实际,对农民给予公平的补偿,建立多样化的补偿机制,实现“经济补偿、社会保障、就业服务”三位一体。 构建失地农民保障体系 “把失地农民尽快纳入城镇保障体系也极为必要。”对于保障资金,韩文臣代表认为,可以从土地收益中留存一块,并专户储存,专门机构管理,引导农民在补偿款中拿出一部分购买基本医疗和养老保险。建立由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承担的资金筹措机制,逐步实现符合政策的失地农民全员保险。 另外,地方政府还应该把城乡统筹就业纳入到政府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中,通盘考虑。对失地农民创业应有专门的创业服务中心加以引导支持,把培训工作纳入城镇下岗工人再就业培训体系,制定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就业政策。(记者 刘岚 ) |
关键词:农民,失地,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