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赵元君
在省会平安南大街上,有一个与众不同的报刊亭。自行车没气了,可以在这里免费打气;口渴了,可以在这里打上一杯开水;坐公车没有零钱,可以来这里兑换;下雨天谁忘记带雨具,这里还备有雨伞;想看书了,还可以来这里免费阅读。这个报刊亭的经营者是一位普通农民,他叫刘学志。
昨日上午,记者在平安大街和东马路交口处的“便民报刊亭”看到,报刊亭门口,写着免费打气、兑换零钱、免费开水、免费雨伞的字样。在不远处的一张木桌上,摆放着很多图书,其中大都是崭新的杂志和报纸,几位市民正在安静地阅读,不时还有人到屋里接上一杯热水,场面让人感觉很温馨。
正在看书的郭大爷告诉记者,他是这里的常客,基本每天都会来看最新的报纸和杂志,最初他还不好意思“白看”,总想着给钱,但每次都被刘学志婉拒。“这么多人看书,你不怕卖不出去或是丢失么?”记者好奇地问刘学志。刘学志乐呵呵地说:“我这么做,是想给大家提供一个休闲场所,来这儿的人都很自觉,只有来捐书的,从没有丢过。”
今年50岁的刘学志说,他的老家在赵县,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父亲曾经是一名志愿军战士,在他不到2岁时就去世了。从父亲的日记里,他了解到,父亲是一名乐于助人、正义感强的好人,所以从小他就对父亲有着深深的崇拜,也立志想做一名和父亲一样的人。由于家里穷,从18岁开始刘学志就外出闯荡。
1995年,刘学志搬到了石家庄。几年后,小有积蓄的他买了一部私家车,热心肠的他加入了好几个“爱心车队”,一有空就义务接送老人,一来二去,成了附近有名的“好心司机”,大家都称他为“刘大哥”。
因为爱好阅读,刘学志经常光顾离家不远的一处报刊亭。渐渐的,刘学志心里萌发了这样一个想法:“报刊亭一般都在繁华的路段,往来的人也多,是不是能够以这个作载体,建立一个便民点呢?”经过深思熟虑,刘学志认为这个想法非常可行。今年3月,在朋友的介绍下,刘学志接下了现在这个报刊亭。
免费开水、兑换零钱、打气、读书,这看似不大的小事儿,却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附近居民路过这里时会经常来坐坐,清洁工也会在工作之余在这里歇歇脚,而刘学志总是会拿出最新的杂志和报纸供大家阅读。一个多月下来,人们都亲切地称这里是“老刘便民报刊亭”。不久前,市里下了场雪,刘学志为了方便大家,还特意买了十几把伞放在门外让大家随意使用,而这些伞在人们用过之后全被送了回来。
常有人好奇地问他:“你这样出钱出力到底图什么?”刘学志回答:“我是个农民,没啥文化,做不了大事,能帮别人做点小事心里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