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最难就业年救急之策远远不够
《现代快报》19日报道,今年是建国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被大学生和媒体称为“最难就业年”。 鉴于大学生就业“压力山大”,中央、地方以及高校都积极行动起来,通过各种办法来舒缓“最难就业年”,不但很受舆论认可,而且很有必要,但以救急思维来应对大学生就业顽疾,恐非治本之策。 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使大学生出现深层次就业难。香港经济学家郎咸平指出,产业是由七个环节组成的“链条”,这一“链条”中除了加工制造外,设计、物流、零售等六大环节都急需大学生,但恰恰是这些最需要大学生的环节,正是我国的薄弱产业。 根据2000年至2011年的数据,11年间我国服务业的比重约提高了4个百分点,而我国近4年需要就业的大学生人数增长了16个百分点。也就是说,第三产业发展难以满足大学生的就业需求。目前,我国的第三产业占到全部GDP的比重仅为40%多,而西方发达国家一般达到60%多,甚至超过70%。 显然,要想真正破解大学生就业难,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物流、设计、服务等第三产业,同时,要借城镇化的东风,大力促进大学生就业。研究显示,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将增加600余万人;而且随着城镇化率的提高,第三产业就业比率会以递增的速度增加。-吴睿鸫 |
关键词:就业,最难就业年,救急 |
责任编辑:杨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