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河北频道>>全景河北

李修山:让皮影在创新中获新生

来源:河北日报 作者: 2013-06-19 15:15:49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经济飞跃大发展,税收保障是关键……”日前,笔者在肥乡县旧店乡东马寨村观看了新编皮影剧《包公“巧断”税务案》。笔者看到:两根竖直的木棍上挂着一块长方形的白布,中间放着一个电灯泡映衬投影,锣鼓梆子伴奏,光与影像之间,一位老者口唱戏词、手拿皮影在幕布上灵巧地表演着。

  老者叫李修山,今年67岁,是肥乡皮影第四代传人,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从17岁开始,他每天放学后都跟着村里的老艺人在牛棚里学习皮影,回家再向会表演皮影的爷爷请教。很快,他就成了村里皮影戏表演的佼佼者。

  “肥乡皮影经历了三落三起,能发展到今天可不容易啊!”提起肥乡皮影的兴衰与艰难,李修山感慨地说,冀南一带的皮影戏起源于北宋末年,清末民初由老艺人苏万通传到肥乡县,后广泛流传到成安县、磁县、临漳县、永年县等地,其后几度荣衰。

  李修山说,改革开放后,东马寨村又兴起了一股新的皮影热,村里特地买了两头牛,牛肉卖掉,牛皮做成皮影,大家把锣鼓家什凑到一起,一个新的皮影艺术团产生了。李修山给皮影团起了个好听的名字———肥乡县东马寨村复兴皮影团,寓意皮影戏迎来新生、走向复兴。

  然而好景不长,1983年后,电影电视开始盛行,皮影戏再度衰落,观者寥寥。

  “这么好的东西,可不能在咱们手里失传啊。”1998年,李修山联系韩克礼、韩庆和等几位老艺人,重新组织起皮影剧团。由于多年没有表演,演出器具散落各处,他们东寻西找、翻箱倒柜,也只找到了一些皮影,大家连借带买才算凑齐了行当。当年的10月19日,在李修山家,随着一声锣响,肥乡皮影又开始演起来了。

  没有观众,就免费演出;年轻人不爱看老戏,那就编新人新事。李修山说,一次,剧团在外地演出,当时定好演出时间是一个小时,但只演了20分钟就没人看了。

  “剧本老、唱词不新颖,年轻人不喜欢,再加上电视电脑等现代科技的冲击和年轻人大都出去打工挣钱,无人愿意学,皮影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困难。”

  李修山等人认识到:皮影戏要发展,必须创新,必须跟上时代步伐。“要把现代新风尚编入皮影戏剧本,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于是,他们开始把现代社会新风尚编成皮影剧进行演出,新编了《包公“巧断”税务案》、《殡葬改革新风》、《宣传计划生育》快板戏等十余个剧目,深受观众喜爱。

  2006年,肥乡皮影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李修山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说:“成为传承人后,我肩上的责任更大了,把皮影传承下去是我必须完成的任务。”

  每天,忙完地里的活儿,李修山就开始搜集整理、创作皮影剧目。他先后搜集整理出《殷红下山》、《王莽篡朝》、《哪吒闹海》、《五鬼阵》等七八个传统演出剧目,形成近9万字的皮影戏剧脚本。2011年冬天,他还在邯郸市创建了皮影传承基地,大张旗鼓地培养皮影戏表演新人。

  近年来,当地政府给予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肥乡皮影的复兴之路也越走越宽。李修山说,去年演出了十几场,虽然不挣什么钱,但看得人不少。“要想吸引年轻人,归根结底得有收入,能够产生效益,这样才能立足市场、引领潮流。”“我们正在更新设备,准备使用声、光、电等特效技术,增强视觉冲击力。”李修山说,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古老的皮影艺术正在焕发出勃勃生机和青春活力。

关键词:皮影,李修山

责任编辑:赵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