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妃甸填海210多平方公里 钢铁等颇具规模
“吃”钢“耗”钢,循环利用 2003年,“循环经济”开始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10年过去了,资源约束让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紧迫感与日俱增。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在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看到了一个循环经济的实践样本。作为首钢搬迁、唐山地区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重要载体,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于2005年在曹妃甸成立。“成立之初,我们就确定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在产钢的同时,‘吃’钢、‘耗’钢,将余热、余压、废水和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变废为宝’。”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能源与环境部部长助理汪洪涛向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 据了解,京唐钢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水渣,被矿渣细磨生产线循环利用,可年产矿渣微粉240万吨;粉煤灰被利用固体废弃物生产建材的项目“吃掉”后,年产建材制品100万立方米。最具典型性的海水淡化项目,河北三友集团已从中受益。 汪洪涛说,目前,京唐钢铁的海水淡化已经达到日产5万吨的规模,约占企业生产生活用水的90%。“我们把海水蒸发处理后,蒸馏水留作企业自身用,浓盐水通过管道输送到三友集团。对我们来说没用的东西,却成为其他企业生产的原料,并且为我们带来了收益。”汪洪涛表示,“目前,三友集团购买浓盐水的价格是每吨0.2元。今后,我们会在提高浓缩度上努力研发,尽可能提高附加值。” 除了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外,海水淡化装置还有一个重要作用——调节京唐钢铁生产过程中煤气、蒸汽、水、电的平衡。 据汪洪涛介绍,现有海水淡化装置,替代了传统电厂的冷凝器装置,利用电厂发电产生的蒸汽,加热海水,产生蒸馏水。此外,“钢铁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不断产生蒸汽,这些蒸汽在冬天需要供暖时有用,但夏天就用不了,白白放掉太浪费,我们就用来做海水淡化。” “循环经济的理念和实践在这里随处可见,并且被统筹在曹妃甸的招商过程中,政府也希望企业之间能够形成这种资源利用的良性循环。”在汪洪涛心中,循环经济是一本“大账”,“从节能减排的角度看,除了眼前的‘钱景’外,还要看到长远的‘前景’。” |
关键词:曹妃甸,填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