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士英与东留善固村13年的情缘
“最高兴看到的是农村经济大发展,村里越来越富裕,百姓兜里钱更多。” “我这个顾问的工作准则,就是当参谋不拍板,提建议不强求,对的参考,不对拉倒,哪说哪了。”谈起自己为村里工作发挥的作用时,张士英诙谐地说。“他站位高,看得准,政策熟,人脉广,有时不光出谋划策还亲力亲为,帮助解决了大量难题。”吕廷祥说。 在走家串户、摸清东留善固村的底数后,张士英做的第一件事是传承发扬“玉兰精神”。“吕玉兰是当年的全国劳动模范,‘玉兰精神’是我们无价的精神财富,让‘玉兰精神’代代传,不应该只是口号,还要以行动发扬。”在张士英的提议下,村里投资800万元,修建了玉兰公园,并在园内设吕玉兰纪念馆,建筑面积2300平方米。为了让纪念馆陈列的内容更丰富、更齐全,张士英不辞辛苦,到处搜集实物、资料,图片、书籍、书画等等一一齐备。吕廷祥说:“如今吕玉兰纪念馆成了临西县最火的景点,有了它整个村都充满了精气神。” 经过调查研究,张士英发现,东留善固最需解决的问题是解放思想。张士英说:“我最高兴看到的是农村经济大发展,村里越来越富裕,百姓兜里钱更多,可当时东留善固的发展还是慢。”张士英为全村党员群众讲课,还帮助村里制订了“抓住集体、放开个体、多业并举、共同致富”的经济发展总思路。打开思想阀门天地宽,东留善固私营经济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村民孙兰芳原来从事棉花收购,一年收入几千元,在张士英鼓励下,她办起了油棉加工厂,如今每年收入近百万元,家里买了小汽车,盖起了新楼房。 东留善固当初最急迫的问题是缺电。张士英多次联系省有关部门,几经周折,在2007年终于建成了35kv变电站。有了电,再加上交通方便,还有4000亩沙荒地,招商引资条件更优越了。 2005年的腊月二十八,别人都要回家过年了,张士英却和村干部一起冒着严寒赶到温州,趁着温州老板回家过年的机会招商引资。他们一家一家拜访,并邀请几十名温州老板召开了推介会,张士英对老板们说,“我打包票,只要你们到东留善固投资,墙(厂)内的事你们管,墙(厂)外事我们全管。”正是看中了张士英和村干部的真诚,看中了这里的条件和环境,很快,一位老板率先在村里投资建了棉纺厂。几年下来,该村有了保健品厂、真菌菇厂、纸箱厂等27家企业。 工业先行,农业也快速发展。张士英联系农业部门,帮助村里调整种植结构,传授技术,先后发展水果新品种玉露香梨1600亩、其他水果2000亩、芦笋1000亩、中药材300多亩。村民孙俊晓家一共有8亩地,种植芦笋、玉露香梨、优质花生各2亩,全家年收入五六万元。2012年,全村总产值4.5亿元,集体积累达到2亿元,人均纯收入8600元。 |
关键词:老干部,情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