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发挥主体作用 探索长效机制

来源: 河北日报 作者: 2013-10-29 16:19:17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农民是村庄的主人,也是现代农村建设的参与者、受益者。能否充分调动他们的主体作用,直接关系着农村面貌改造提升的成败。在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中,我省各地农村在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的同时,十分注重引导农民转观念、改陋习、树新风,依靠群众自觉行为和长效机制共同推进“燕赵版”美丽乡村建设。

  广泛发动群众,变“要我改”为“我要改”

  内丘西张麻村从6月9日被确定为省级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试点村,到8月底该村改造提升15项工程全部完工,只两个多月时间,一个还是垃圾遍地、非常普通的村庄摇身变成了拥有田园风光和便民服务、休闲娱乐功能,富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升级版现代新农村。如此短的时间,村庄面貌却发生了巨变,奥秘何在?“通过广泛深入地发动群众,转变了群众传统观念,提高了群众参与积极性,使广大百姓由消极的‘要我改’变为积极主动的‘我要改’,是这次改造成功的关键。”内丘县农工委常务副书记葛桂军介绍。

  发动群众的深入程度,决定了工作推进的进度和质量。工作伊始,各地多次召开村两委会、党员会、村民代表大会、全体村民会议,运用展板宣传、喇叭广播、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挨家挨户走访,给每家每户发放明白纸、带领村民外出参观等多种形式,使广大村民深刻认识到了改造提升农村面貌的好处和美好愿景,从而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历经千百年历史的积淀,农村有些传统陋习根深蒂固,要想彻底改变群众观念、革除陋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隆尧县东尹村上百年来都是在自家门前大街上建厕所,不仅严重侵占了街道,而且“风起满村臭,雨急粪水流”。为引导群众把旱厕改建为清洁无臭的水冲式厕所,并把厕所搬到户内,东尹村投资近百万元建设了自来水系统,铺设了下水排污管道,修建了无害化粪池,上级还免费提供改厕设备。即使如此,不少村民仍坚持不改,认为祖祖辈辈都这样过来了,改厕没必要。于是,村干部带头改厕,并发动党员和村里有见识的人先行一步。在典型示范的带动下,群众慢慢打开了心结,直观感受到了改厕的好处,就自发主动改厕、改厨、改居。“街道畅通了,厕所无味了,环境大变了。”现在,村民对农村面貌改造提升有了更深的认识。

  农民投工投劳,社会广泛参与

  在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中,各级党委、政府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搞强迫命令,而是把群众认同、群众参与、群众满意作为基本要求,想方设法提升农民的内生动力,引导农民自己干,依靠群众的力量建设美丽家园。广大群众在积极主动参与中,也爆发出了强大的创造力。

  滦南县李营村村西以前有一个15亩的废水坑,由于无人管理,水坑成了垃圾倾倒场。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开始后,村里决定将其开发成人工湖,但一算账,需要150万元。为节省费用,村民义务投工投劳,事后一算账,工程只花了25万元。

  人工湖建设开了个好头,村民的积极性更高了,干部群众、老的少的一起上,自己动手建设家园。目前,该村已硬化街道13条,植树1万多棵,还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建成了自来水管道、闭路电视、村民中心、街心公园、村民广场,共节省资金490万元。

  在农村面貌改造提升中,资金是绕不过去的坎儿。各地除了充分发动群众义务投工投劳外,还通过吸引企业捐资建设、项目打捆信贷或市场招标等方式,破解资金难题。

  记者在博野县橡胶输送带专业村大齐村看到,街道名称大多以企业名称命名。该县在企业较多、经济发展较好的村庄推行村企共建模式。这种模式要求村内企业在搞好自身环境治理的同时,投入一定资金和物资,由村委会统筹对全村面貌进行改造提升;同时要求企业在厂区四周栽植苗木花卉,建立景观园。

  整合涉农资金,多方联动,助力农村面貌改造提升。按照财政拿一点、部门挤一点、向国家争取一点、农信联社支持一点、社会力量捐一点、农民群众自筹一点“六个一点”的要求,我省多渠道多形式争取和解决资金难题。石家庄市级财政安排了1.5亿元,邯郸市级财政安排了9000万元专项资金,大大加快了当地农村面貌改造提升的推进。

  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保持改造提升成果

  经过几个月的整治改造,各地农村基础设施日渐完善,村庄形象有了很大提升。环境变好了,能不能保持住?怎样保持长久?为避免出现整治—反弹—再整治—再反弹的怪圈,各地纷纷探索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

  实行“门前三包”责任制。博野县有21个村采用了这种模式。这些村被村委会划分成若干个责任区,责任区内的环境卫生由农户负责,村里聘请老党员、老干部为卫生监督员,对各户责任区卫生状况定期检查,并通过广播将评比结果进行通报;赤城县官庄子村村委会也与村民签订“门前三包”责任制,明确了村民对庭院、门前、小街巷卫生清洁的责任义务。采取这种模式,村里没花一分钱,就保持了大街小巷的干净整洁。

  村庄卫生物业化管理。为让每个村民都参与到环境卫生管理中,南宫市东乞家庄村探索实行了物业化管理办法,即每个村民每月交纳一元钱,作为保洁员部分工资和物业管理费,既保证了保洁员的收入,又保持了村容村貌整洁。肥乡县天台山村则成立了天台山保洁公司,保洁公司不仅保证本村的环境卫生,而且他们的保洁范围目前已扩展到了周边8个村,成为美化乡村环境的重要力量。

  党员干部包街包片模式。肃宁县西泊庄村将全村划分了4个片区,每7个党员负责一个片区。村党支部和维稳组织定期对全村卫生状况进行检查,哪个片区不干净了,就找负责的党员和村民,并将检查结果在公示墙上“晒一晒”。博野县一些群众基础较好的村,由村委会将村庄划为多个卫生区,每个卫生区由一名有威望的党员干部负责排定区内各农户的清洁班次,再由各农户轮流对相关路段、区域进行清扫保洁,并实行村、组以及其他农户共同监督制定。

  截至目前,全省已有86%的村基本完成了“四清(清垃圾、清杂物、清残垣断壁、清庭院)”任务,5445个村建立了垃圾处理长效机制。农村环境面貌的改变,也改变了农民传统的生活方式,爱护环境正成为农民新的文明自觉。

关键词:美丽乡村,河北

责任编辑:赵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