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河北频道 >> 便民信息 >> 就业

参与者多签约率低 是走?是留?人才大集的尴尬

来源: 燕赵都市报 作者: 2013-11-11 03:43:00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石市秋季人才大集雨中显“萧条”,求职者感叹如“鸡肋”业内人士指出,人才大集亟待“升级”,让网络招聘“打前站”

  “下着雨的人才大集真是

  浪费了时间和经历,来不及好好看

  单位,到招聘单位跟前,也是三言两语被打发了。”11月9日,“2013年省会高校毕业生就业洽谈会暨秋季人才交流大会”在高新区火炬广场正式拉开帷幕,从大集里出来的小董感叹着,每次参加人才大集真是赶集,在拥挤中,忘了自己要什么,也搞不清对方要什么。据统计,此次人才大集参会单位1008家,约提供就业岗位28000多个,雨天的影响让此次的人才大集有些“萧条”。相关专家进一步指出,如今人才大集的状况正透出了新的信息。历经近20年,人才大集走到十字街头,路向何方?究竟人才大集的价值何在,是一纸签约单还

  是更多?人才大集应该怎样进一步“升级”,与越来越成熟的网络招聘相结合,更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对于2012年就已经毕业的小张来说,这早已不是他的第一场人才大集,从夏到冬到春到夏再到冬,这一年多的时间,他频繁来往于各种人才大集,全省的、石家庄的以及老家邢台的,一场也没有错过地“赶会”。“这次的人才大集,我的同学都劝我不要抱希望了,我们还没有一个同学通过这样的人才大集把自己‘嫁’出去,一位女同学在招聘会上已经投送了30多份材料,连一份面试通知都没收到。”小张说,很多同学感慨,想在“人才大集”上敲定饭碗太难了,但又不敢轻言放弃,真是“赶集赶得我好累”。

  点击/赶“集”赶得我好累

  11月9日上午9时左右,天空依旧灰蒙蒙的,微风中还夹杂着细细雨丝,记者在高新区火炬广场看到,“2013年省会高校毕业生就业洽谈会暨秋季人才交流大会”已经拉开帷幕,近千余家招聘单位摆出了展台,求职者们手里拿着简历和资料,脸上带着期望。

  记者看到,招聘岗位涵盖了生物医药、化学工程、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房地产、金融、文化传媒网络技术、教育等多个行业。参会单位中,民营企业依然是主力军,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服务业依然是招聘主体,而前往求职的人员也是形形色色,有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有为孩子找工作的父母,也有对现任工作不满意想要寻求新机会的在职人员……

  “你是来找工作的吗?”刚刚来到现场的记者就被不同的招聘人员、发传单人员团团围住,你一言我一语地介绍自己的企业,丝毫没有留给你回答是否是来找工作这个问题的时间,伴随的不同的话语声接踵而至的各种企业宣传页、海报塞满了整双手。

  不过,天气原因显然影响了来现场参加招聘单位、应聘者人员的热情,现场的人数明显感受不到人气蒸腾的人才大集的气势。中午时分,手持简历的毕业生脸上尽现疲惫和无奈,河北科技大学的毕业生小张告诉记者,“我的意志在一点点消磨掉,招聘会前我进行了很多准备,满心期待着能发现几个适合我的岗位,结果在招聘会上转了半天,只勉强投了3份简历,真是受打击。”小张说,对于2012年就已经毕业的他来说,这早已不是他的第一场人才大集,从夏到冬到春到夏再到冬,这一年多的时间,他频繁来往于各种人才大集,全省的、石家庄的以及老家邢台的,一场也没有错过地“赶会”。“这次的人才大集,我的同学都劝我不要抱希望了,我们还没有一个同学通过这样的人才大集把自己‘嫁’出去,一位女同学在招聘会上已经投送了30多份材料,连一份面试通知都没收到。”小张说,很多同学感慨,想在“人才大集”上敲定饭碗太难了,但又不敢轻言放弃,真是“赶集赶得我好累”。

  “三年工作经验,他们是要招大学生还是招专家啊?”、“这还是不是应届毕业生的招聘会啊?”……此次人才大集上,有毕业生告诉记者,其实天气只是其中一个原因,对于“求职者人山人海,到处送简历,用人方应接不暇”的人才大集,现在很多毕业生都在思考,这看似热闹的背后,供需双方很少有时间充分交流,实际成功率较低。

  质疑/人才大集已如“鸡肋”?

  和毕业生一样,此次细雨纷纷的人才大集上,记者发现,招聘单位也显出倦怠。在招聘现场,记者看到,有招聘单位唱起了“空城计”。记者根据所留的电话联系了招聘单位的负责人,他们表示:招聘人员有事,没顾上去,有意向可电话联系。与此同时,记者在现场看到,一些9点多到位的招聘人员,11点就开始撤摊。“主要是收收简历,回去再看。”一家招聘单位表示,作为急需用人的单位,还是期望参加这样的人才大集搜罗人才的,会前也做了一些准备,可这样的天气让人才大集显得有些“萧条”,人气也不太旺,“不过,如果人气太旺也有问题,现场人太多就容不得双方进一步交流,真是矛盾。”

  相对于用人单位对大型招聘会的矛盾感受,众多求职者的感受也是有如“鸡肋”。“不来,怕错过机会;来,也是白跑一趟。”石家庄学院的小王感叹,“这种大而全的招聘会什么单位都有,什么岗位都有,既要科研院所的高级技术人员,又招前台人员,无所不包,太杂了!”而石家庄信息工程学院的小侯则说:“我已经参加了六七次大型招聘会,简历投了上百份,但都是‘泥牛入海’,没有回音。”

  进场的招聘单位也有苦衷,一位IT企业的人事经理告诉记者,像他们这样的企业,对人才的专业化程度要求较高,类似的“全能型”招聘会并不合适,但这样的大型招聘会往往又能体现一个企业的实力和形象,所以还是要进场“展示”一下,但在现场这样拥挤的环境、仓促的时间内要想很快达成招聘意向,几乎也是不可能的,公司招人的重点还是放在自己进高校,这样目的性更强,效果也更佳。

  曾经广受欢迎的大型毕业生招聘会,为何在用人单位和大学生眼中成了“鸡肋”?有业内人士指出,就业渠道和择业形式的多元化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国家公务员考试趋热,校园招聘、网络招聘等的兴起,也在很大程度上对求职大潮起到了“分流”作用。

  记者在现场看到,此次人才大集,大会免费制作了标准喷绘招聘面板,最大限度方便用人单位参会;还免费印制大会会刊,方便毕业生及时了解当天大会参会单位信息,减少毕业生参会的盲目性。

  深入/超大投入与低对接率

  “赶这大集,用人单位租场地、发信息、布展台,哪样都得花钱。这钱不管是用人单位自付,还是政府埋单,都是笔不小的开支。投入是大的。”有招聘人员就表示,可“性价比”却不高。相对于校园专场招聘和网络招聘等形式,这种大型招聘会耗时耗力,却很难发现合适人才。“大型招聘会形式较为粗放,不能提供一个深入了解的平台,导致双方信息交流不充分,往往参与者多,签约率低。一般情况下,一场万余人的招聘会能签几十份合同就很不错了。”

  而毕业生心疼的不只是钱,还有耗不起的时间。“现在大学都在城外,一场大集都往一个地方赶,我们全宿舍早上6点

  就出发了,挤上公交,1个多小时才到这里,公交车都是满满的,这还不是一场特火爆的招聘,都够折腾的。”在红旗大街的小沈说。至于外地学生,跑到石家庄的成本就更高了。

  成本不菲,收效却甚微,不同单位需求不同,不同专业、不同学校、不同层次的学生口味不一,裹在一起,想找到合适的对方,还真要“碰运气”。记者随机回访了5位赶集的大学生,都说“不太理想”。

  企业也抱怨。一家公司的人力资源部王经理就说,“在这大集上,我收到12份简历,有意向的就2个!这里目标太分散,什么专业都有,我们要环保专业的,其他专业的也跑来,不接待不行,说得口干舌燥也是白费!”

  对此,有业内人士就指出,毕业生大集“成功率多少不好讲”,让用人单位跟毕业生面对面,大家摸摸行情,可能最现实。用人单位参加大型毕业生招聘会“心态丰富”:有的借人气推销自我形象。与之相反,近几年,通过参加大型招聘会寻觅到就业机会进而实现就业的毕业生在逐年减少,与此同时,通过专场招聘和网络招聘求职的学生越来越多。

  “从找第一份工作起,我就没挤过人才招聘会!我一直在网上投简历,那里不会人挤人,想‘看’什么单位就能去,想投哪家就投哪家。”新闻传播专业的小汪说,现在这工作很不错,求职过程倒简单:我在网上投简历,没几天他们联系我。9月底面试,10月初第二次面试,然后就上班了。

  观点/让网络招聘给人才大集“打前站”

  和小汪不同,会计专业毕业的小刘表示,虽然她也认为人才大集目前的形式有一定的问题,但是对于一些新兴的求职方式,毕竟不能和企业面对面,对社会认识不足的大学生来说,也会增加求职时上当受骗的几率。“专场招聘和网络招聘应当更好发展,但人才大集也不能消失,它在现阶段还是招聘、求职最有效的手段。”在现场采访时,有不少学生依然表示,因为大集市需求信息集中,众多大单位云集,大学生们一次进场,可以接触许多单位,省去了东奔西跑所费的时间、钱财,降低了求职的成本;用人单位也因此可以接触各个层次的人才,在更大范围内求才。同时,大市场就像一个就业指导中心,大学生们还可以在与用人单位的接触中,了解用人单位的用人态度和意向,逐步调整自己的定位和心态,适应市场需求。但也要承认大规模的招聘会存在着进场人员多、针对性差、效率低等不理想、不完善之处。“人才部门能不能在高校里常年设个人才超市,随时更新人才信息,这样就不会一窝蜂似的去赶‘人才大集’了。”相关专家指出,招聘会按专业和行业进行细分,朝小型化、专业化、网络化发展已成必然趋势。但现有的人才大集不应该舍弃,而是急需升级,比如考虑雨中的人才大集怎么采取应急机制,人才大集之前怎样让供求双方预先对接提高针对性等。有业内人士更指出,随着高科技手段的日益发展,网络已经成为求职招聘的最主要的手段之一。网络对于如今求职的主流90后们,犹如鱼水交融。在网上轻轻点击就可以与任何地区、心仪的任何单位沟通。再大的人才大集,也大不过网上集市。传统人才大集应当对接网络招聘,提高供需匹配的效率。供需双方可以上网提前匹配,企业看中的学生才能拿票进场,减少盲目进场,同时,可以结合网络招聘和人才大集各自的有时,应建立省际或全国性的权威的人才信息平台,让学生和企业在赶大集前就沟通成熟。(记者 杨佳薇 实习生 张孟月)

关键词:人才,大集,招聘

责任编辑:曹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