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市创建文明生态村纪实
7月16日,在昌黎县两山乡施各庄村活动广场休闲的村民其乐融融。自文明生态村创建以来,施各庄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环境变美了,生活质量提高了,村民幸福感增强了。 农民要富,农业要强,农村要美,连续10年,我市广大干部群众发扬“一颗钉子钉到底”精神,加强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农民生活水平低,农村环境脏、乱、差”已逐渐成为历史,人们心中那描绘已久的美丽画卷正在我们身边徐徐展开。 从2004年开始,我市开展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10年间,先后9批、共1468个村完成创建,占应创建村总数的69%,今年138个第十批村正在创建。创建工作得到了中央、省文明办的高度肯定,2010年、2012年省文明办先后两次在我市召开文明村镇创建工作现场推进会。 回顾十年创建工作,有哪些做法能够为接续的创建工作提供借鉴?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由党委、政府主导自上而下进行推动,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的正确引导和有力支持是创建工作能够深入、持久、健康开展下去的关键。 今年“两会”期间,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田向利在一份政协提案中,特意勾出了这样一段话:文明生态村创建已成为秦皇岛市的一项特色工作,也是践行群众路线、落实农村政策的长期有效载体,要常抓不懈,坚实走出一条我市关注“三农”的特色之路。 创建工作顺利进行,资金是重要保障。10年间,市级财政每年为农村投入1000万元创建资金,各县区按照1:1比例安排配套资金。 “市级财政投入对县区、乡镇、农民自身以及社会各界的投入起到了带动作用。创建活动开展以来,全市各方面投向文明生态村创建的资金已达15亿元。”市文明办主任薛顺平说。 创建工作让农村环境大变样,农民得实惠。抚宁县坟坨管理区杨庄头村是个养猪专业村,家家户户搞院内养殖,以前村里基础设施落后,村民环境意识淡薄,有人甚至就把猪粪就堆在路旁,村里恶劣的环境条件曾给村民带来很大困扰。 “以前村民们最怕下雨,雨水卷着地上的猪粪流得到处都是,加上路面凹凸不平,脏水经常灌进行人的雨靴。”村民李金龙对记者说。“现在咱村大变样,豁亮的路灯让大家告别了‘黑灯瞎火月亮地’,坑坑洼洼的土路变成了平直整洁的水泥路,粪堆柴垛变成了红花绿树,大伙儿看着都舒坦。” “屋里现代化,屋外脏乱差”曾是农村环境的真实写照,环境问题也成为创建工作中最直接的现实问题。以“改善环境”作为突破口,创建工作将“街道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作为硬性标准,在政府资金支持和帮扶单位努力下,农民出工出劳,铺水泥村路,建太阳能路灯,种观赏类林木花草,修垃圾倾倒点……工作一项项开展,效果一点点显现。 为保证工作顺利推进,创建工作注重发挥群众主体作用。自工作开展以来,群众出义务工29万个,共有425个村为创建活动集资、捐款。全市拆除临街厕所、临街建筑15.9万处,未发生一起上访事件,无一人提出补偿要求。 为保证创建工作实效,市文明办每年都组织县区文明办负责人开展拉练观摩活动,通过交流学习,互相取长补短;建立合理的资金奖补机制,用创建成效决定资金投向,保证“创建就见效,见效能保持”。 新的变化带来新的追求。随着创建工作不断深入,曾经被荒废的村部不仅重新树起了红旗,成为真正的基层“阵地”,许多村民中心还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文艺活动室、农家书屋、多功能会议室等服务实体,提高了为民服务综合能力。“原以为没啥大用的村民广场,建起来之后,竟然成为很多村里最热闹的地方。”薛顺平说,“创建工作还为许多村干部提供了施展能力的舞台和干事创业的抓手。‘假如我当选,一定首先建设文明生态村’成为许多村干部在选举时作出的最重要的承诺。” 在文明生态村创建中,我市一直将产业强村作为文明生态村创建的一项重要任务。创建活动中,根据各村自然资源秉赋,对经济发展进行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对望峪村、北戴河村这样市区近郊村建设农民公寓;对鲍子沟、西山场、花果山等偏远的山村发展“农家乐”;对一些有一定产业基础的村,引导扩大产业规模。孙田各庄村原来是养殖大村,家家在院子里搞养殖。文明生态村创建过程中,该村在村外建设了100亩养殖场,建立养殖—沼气—蔬菜发展模式,生活环境美化了,产业发展水平也得到提升,全村人均收入由创建前的5800元提高到12000元。目前,全市有149个村通过文明生态村创建,改善了村庄环境,搞起了乡村旅游。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存环境的改善,村民开始更多地关注精神文化生活。海港区石山村组建了村文体健美艺术团、书画社,编辑了《石山村志》,创作了《石山村歌》。10年来,全市已建成村民中心1435个、村文化广场1580个,组建业余文艺队、运动队500多支,培训农民136.8万多人次,95%以上的农户参加了十星级文明户评选。 |
关键词:生态村,群众路线,农村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