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报志愿,谁说了算?
方便找工作成为家长代报志愿首选倾向 河北大学金融学专业学生刘磊下个学期就要升入大四,在未来一年里,有一项艰巨的任务摆在刘磊父母面前:通过自己的社会关系给孩子找一份好工作。 刘磊父母都在银行工作,这也是三年前他们决定让刘磊读金融学的一个主要原因。 “当初,孩子不知道想学什么,决定权只能落在我们头上了,出于对金融学专业比较了解,我们几乎每一个志愿都选择了金融学。”父母认为,如果能利用不断积累的社会关系为孩子安排一个好工作,多年来的辛苦就不算白费。 刘磊一家人对未来的设计很现实,而作为“过来人”的家长刘建明则后悔莫及。 “如果再来一次,我一定不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女儿了。”刘建明说。 原来,高中时,女儿原本想读文科,但刘建明认为,理科更有发展前途,就劝说女儿改学了理科。高考时,女儿的数理化成绩勉强过了及格关,好在她的强项语文和英语都考了高分,才幸运地被江西师范大学录取,由于该学校理科专业里没有女儿想读的新闻学专业,刘建明再一次为女儿作了决定,填报了公共事业管理学。 “说实话,当时根本不知道该专业是干什么的,完全冲着‘管理’二字去的,因为我想,当不了记者,从政当官更好。”刘建明说,“由于女儿对该专业完全提不起兴趣,再加上该专业比较冷门,就业不尽如人意,为此经常遭到女儿的抱怨。” “在高考报志愿中,父母的意志往往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省内一位长期从事高考志愿辅导的人士分析说,一种情况是,考生没主张,老师不愿管,于是,家长不得不承担起这一重任。另一种情况是,有些家长主动“篡权”,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为孩子选择一条自认为正确的“康庄大道”。 有调查表明,家长替孩子报志愿主要有两种倾向性:一种是由于家长普遍处于45岁左右,学习能力和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已经减弱,再加上防范风险的考虑,面对400余个专业,倾向于选择自身有较强认知度的专业,以保证孩子未来就业的稳定性;一种是家长普遍存在“好面子”的心理,过度追求名牌大学的“光环效应”,当理想学校与理想专业不能两全时,往往保全前者,牺牲后者。 据腾讯网所做的一项调查,近年来,理科的热门专业包括医学类、经济学类、电子信息类、土木类等,而同样有较好就业前景的材料类、生物科学类、环境类等新兴前沿专业却并不在热门专业之中。 对此,刘志梅认为,过分追求名校而对专业的忽视,不仅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之一,也成为“90后”年轻人跳槽率普遍偏高的一个重要原因,而新兴前沿学科往往靠调剂补充生源,缺少大批优秀人才积极主动地加入进来,无疑造成这类学科动力不足。 她说,目前,我国社会日益严重的阶层凝固现象也与此相关。“家长替孩子高考报志愿的第一种倾向性,决定了今后家长和孩子将会从事类似的职业,处于同一个阶层,这也是诱发‘拼爹’现象的一个根源。” |
关键词:报志愿,高考,上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