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如何更好传承
板鞋竞速比赛现场。刘燕摄 珍珠球、蹴球、押加、板鞋竞速、高脚竞速……你见过这些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吗?9月1日下午2时,伴随着高脚竞速男子100米预赛第一组开赛的枪声,我省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赛事大幕正式拉开。第一次亲眼目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观众们惊讶不已:原来这些体育运动如此好玩、好看、好学。随着民运会各项赛事的一一亮相,人们在大赞精彩之余,越发关注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如何更好地传承与推广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如何让它走进大众生活,成了大家热议的话题。 展现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 9月2日10时,押加比赛正在进行。在一片加油声中,两位参赛选手背向匍匐于地,手足并用地“拔河”,巨大的力量使两端套在运动员脖子上的绳索绷得笔直。经过一番技巧与实力的比拼,来自秦皇岛的张强率先把拴在绳索正中的坠条拉到了自己界内,最终获胜。 押加,又称藏式拔河。它的比赛规则简单,对场地的要求低,是一项比较容易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该项目不受年龄和性别限制,深受群众喜爱。特别是在秦皇岛和承德等地,押加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省民族宗教事务厅相关负责人徐灯明告诉记者。 在河北体育学院篮球馆内,珍珠球比赛正在紧张地进行。来自廊坊和唐山两队的队员正在场上激烈地交锋。记者看到,场上12名队员奋力追抢的珍珠球比篮球略小,通体为白色,看上去像一颗大珍珠。 “这一项目来源于民间的生产劳动——采珍珠,是满族传统体育项目,由模仿采珠人的劳动演变而来。”中场休息期间,站在赛场一侧的辅助裁判刘艳阳介绍说。 记者看到,木球、蹴球、毽球、秋千、高脚竞速、板鞋竞速等赛事都在各自的赛区内紧张地进行着。“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是各民族千百年来生产生活技能和节庆习俗的生动再现,蕴含着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徐灯明说。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走进课堂 在连续几届的省民运会上,河北体育学院的成绩均名列前茅。“这得益于我们将民族传统体育纳入教学课程。”该学院社会体育系的教师赵伟说。 据介绍,该院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包括蹴球、毽球、珍珠球、木球、高脚竞速、秋千等,其中许多是被列入我省及国家民运会的竞赛项目。赵伟告诉记者,早在2002年,河北体育学院社会体育系就开设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班,每年招生40人。“通过开设民族传统体育课,把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到体育专业教学当中,从而真正扩大了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影响力。”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正在进入大学和中小学校园,并且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和喜爱,这为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赵伟说。 此外,为了更好地促进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发展,我省还在承德、秦皇岛、保定等地建立了21个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基地。“辛集一中为女子珍珠球训练基地,平泉县黄土梁子中学为木球训练基地……通过这些训练基地,我省的各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得到了更好地传承与推广。”徐灯明说,目前,各基地都制定了详细的训练计划和严密的规章制度,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正在逐步完善。 一堂生动的全民健身课 “民运会作为一个具有鲜明特色和广泛影响的体育品牌,目前已经成为我省各族群众共同的节日,成为了展示民族体育文化的大舞台。”河北师范大学教授吕健力说。 据介绍,1982年以来,我省坚持每4年举办一届民运会,至今已举办9届。“民运会的定期举办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它有力地促进了我省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社会化发展。”吕健力说。 为了在我省民运会及全国民运会上更好地展示,近年来,我省挖掘整理了许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隆化县发掘整理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表演项目《二贵摔跤》、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挖掘整理的满族舞蹈《太平萨满舞》等,这些项目在全国民运会上进行展示后,得到了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 “让人感到欣喜的是,一些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正在走出民族地域,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中。打陀螺、踢毽子等运动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全民健身运动。”吕健力表示,民运会给人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全民健身课。“一个毽子,一根绳索,一块石头,都可以成为运动的道具。尽管没有豪华的运动场馆和先进的体育设施,但运动员们享受体育运动的乐趣丝毫不减。”吕健力说。
|
关键词:少数民族,民运会,传统体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