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河北频道>>全景河北>>全景河北

平凡的极致:浪尖上的衡水中学

来源: 华夏教师 作者: 叶水涛 2014-09-30 10:14:45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任何一个概念都有质的规定性,不能主观地、泛化地诠释。任何一种制度都有它适用的范围和自身的缺陷,不能对它求全责备。所有社会现象都是一种文化,体现了历史的必然,呼应现实需要,并不能随意地对它进行改造或轻易地将它消灭。高考制度是高等学校选拔人才的手段,不能无限地放大它的功能和效应。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教育关乎人类千秋万代的文化传承,推动人类历史的文明进步。教育问题涉及千家万户的利益与期望,关系年轻一代的生命成长与精神发育。教育问题自然会受到全社会的特别关注。然而,社会的问题决不全然是教育的问题,不是教育都能解决的。教育的问题也并非因为高考制度的问题,不是考试制度所能解决的。如果将所有的不满归咎于教育,归咎于考试制度,将所有的希望寄托于教育,寄托于考试,这种超负荷、超功能的期望都不是理性的思维,不合情理也无济于事。

  民众的情绪是急切的,也是善良的,正惟如此,需要得到专家的引导。但可惜的是,一些专家常常迎合大众的情绪,误导社会舆论。衡水中学这样的所谓“超级学校”,在现有的高考制度下有出色的发挥,体现了一种卓越的精神,他们所取得的成绩是难能的,也是可贵的。衡水中学之所以受到地方政府的信任,受到父老乡亲的称赞,之所以能吸引到优秀的生源,正是社会各界对它办学理念的认可,对它卓越成就的认可。而不是如我们专家端坐在象牙塔里臆想的那样,似乎认可赞同衡水中学是一种缺少文化和理论修养的盲目行为,似乎青少年在这所学校将会受到精神的摧残,以致终生受到伤害。

  至于用一种新的测评体系取代高考制度,从而解放全中国甚至全世界的考生,这宏愿当然令人神往,此项成就大概能得诺贝尔奖,我们期待着。但在没有实现之前,不要先行吹嘘,并以此假想作为衡量学校优劣的标准。有如古希腊神话中的铁床匪,将经过的路人放到他的床上,长的截短,短的拉长。鲁迅先生说,拎着自己的头发想要离开地球是不可能的,决不是因为旁边看的人摇了摇头的缘故。专家的玄想不能实现,绝不是因为衡水中学这类“超级学校”的存在。“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东西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才能打破。”特定社会的各种制度必须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社会的存在决定社会的意识,高考制度及围绕高考制度产生的各种议论也是如此。

  衡水市只是河北省的一个地级市,并非省会城市,并不占所谓的“天时”。衡水市不是经济重镇,不是经济特区,也不占“地利”。衡水中学不是传统的历史名校,并不以师资阵容壮大和生源出色而称著。它似乎也没什么人脉,没听说受到什么特殊的照顾或刻意的打造,即使从《南方周末》的报道中,也只是看到地方政府投资,将一所原来破破烂烂的学校建成一所功能配套和建筑标准的学校而已。相对于许多省会城市的学校,相对于经济发达地区的许多豪华学校,衡水中学还属于寒酸的。有专家说:“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倾一方之力,用特殊政策打造一两所名校并不困难。”他认为衡水中学是地方政府倾力打造出来的,是靠特殊政策组建教师队伍并招到优秀生源而造就的。衡水中学被简化为:钱+特殊政策。将办好一所学校看得很方便,视若儿戏,“不困难”便是他们的论断,但事实到底如何呢?

  衡水中学建校于1951年,直到20世纪九十年代,依然默默无闻,窘迫而艰难。但在九十年代末,衡水中学异军突起,在高考中取得傲人的成绩,从此以后,衡水中学的成绩越来越好,声名鹊起,渐渐发展为如今的所谓“超级学校”,成为全国最牛的高考神校。其间,衡水中学并未享有所谓的特殊政策。衡水中学的发展,它的崭露头角有一个过程,有一个质量逐渐提升的过程。衡中的腾飞,起码是一个由屌丝到土豪的励志故事,而不是灰姑娘遇到王子的童话故事。它的脱颖而出,决不是金钱的奇迹,政策的庇佑,这是不争的事实。

  专家说:“超级中学取得的高考成就并不令人钦佩。因为通过掐尖招来的学生,即使在其他学校也能考上清华北大,是优秀学生成就了名校,而不是名校成就了学生。”这话说得实在太武断,违背事实,不含逻辑,也不通情理。看得出,这位专家非常轻视中学校长,似乎他们都是些酒囊饭袋,百无一用,全靠优质生源支撑门面,混日子。似乎掐得了优质生源就万事大吉,学校的管理、教师的教育引导都不值得一提。果真如此的话,那么还要学校干什么?要教师干什么?学校与学校之间根本就没有管理水平的高低之分,教师与教师之间也没有教学水平的高低之分,那还有什么教育研究的必要呢?既然如此,要你们这些教育专家干什么呢?优秀的初中学生居然可以自动地生长,不管搁哪里都必然能考进清华北大。这是专家的高论,立此存照。

  衡水中学的高考奇迹,完全是靠“掐尖”的吗?其一,衡水中学凭什么能“掐尖”?尤其是当年名不见经传时怎么能掐到尖呢?然而,他们在高考中却能脱颖而出。其二,河北省只有衡水中学这一所中学“掐尖”吗?其他学校何以没有创造出如此奇迹呢?其三,有统计数据支持和相关文件证明吗?事实上,河北省各市中考尖子生也并非全由衡水中学优先录取。对于衡水中学,你可以否认它的价值,但不可歪曲基本的事实。优秀生与名校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互动关系,而不是形而上学的谁决定谁的从属关系。任何人都不能否定教育对人身心发展的教化作用,不能否定学校文化对个体生命的熏陶感染作用,不能否定教师对学生的教诲、引导与人格影响。由情绪化地攻击所谓“超级学校”走向对学校的否定,对教育的否定,对教师的否定,这是理论的失败与专家的悲哀。那么多学生选择衡水中学,那么多家长自愿将孩子送到衡水中学,这决不是他们犯傻,衡水中学担得起他们的重托与厚望。教育的选择权属基本的人权,现有种种划地区招生的规定是不得已而为之,并不天然地具有普遍伦理的价值。

  “问题是这种将优秀教师、优秀学生集中到一两所学校的做法,破坏了地区整体的教育形态。‘竖起一杆旗,倒掉一大片’,甚至由此出现‘县中沦陷’现象。”这便是专家们所说的“黑洞”现象。事物的发展总是不平衡的,中国幅员广大,区域经济水平、文化教育发展水平差距很大,这是客观的现实。人们可以努力争取缩小差距,但并不能完全消灭差距。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各地教育投资的策略是有区别的,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某地区的一两所学校得到较多的关注和投资,也无可厚非。地方财力不可能平均使用力量,让办得好的学校得到更多的投入,优质资源优先扩张,以产生更好的示范效应和整体带动效应,这本来是经济学的基本常识,也是行政决策的理性选择。地方政府不是傻瓜,对他们而言,为什么要刻意地厚此薄彼呢?当年的京剧《龙江颂》有句台词说“手心手背都是贫下中农的肉,山前山后都是人民公社的田。”让一杆旗竖起,让一大片倒下,这是地方政府希望看到的现象、所能容忍的现象吗?高中教育不是义务教育,不能一刀切地强调普惠性,将教育均衡发展诠释为平均发展,这是对均衡的歪曲。无差别、无个性、无特色的教育不是均衡教育,起码,不是均衡教育提出的初衷。凡事都有一个“度”,有一个分寸的问题,过分刻意地打造一两所学校当然不可取,但对所有高中学校都做到资金投入一个样,设施配备一个样,师资水平、生源质量无差别,事实上是做不到的,也是不必要的。

  “幸福的家庭都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凡是办得不好的高中,那些“沦陷”的高中,都有自身的原因,不能简单地归结于附近有一所“超级中学”影响了它的风水。向媒体诉苦,抑制“超级中学”,寄希望专家主持公道,指望行政干预来改变自己边缘化的处境和命运,这些高中学校是否真的能从“沦陷”走向“腾飞”?毛泽东同志说,鸡蛋能孵出小鸡,石子却孵不出小鸡。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对许多边缘化的学校而言,穷则思变,奋发图强,才是正途,祥林嫂似的诉苦可以博得同情,但不能改变命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衡水奇迹具有榜样的作用,虚心学习它的长处——既不是复制,也不是诋毁。

  专家的所谓教育“黑洞”之说,似乎只是一种想当然。江苏省曾有几所重点高中在全省试点优先招生,似乎并没有产生“衡中现象”,也没有造成所谓“县中沦陷”。江苏至今尚有几个地级市让某所学校在本地区优先录取部分学生,似乎也没有如衡中这样特别冒尖,所在市的其它县中也安然无恙。江苏省南通市是闻名全国的教育之乡,南通市教育局直管的十多所市县高中,高考成绩多年来一直在全省名列前茅,其它县管的乡镇高中大多高考业绩不凡,未曾有什么“沦陷”,也从来没有学校抱怨什么“沦陷”或不公之类。南通市的启东中学是一所县中,也是闻名全国的高考牛校,国际奥林匹克竞赛的金牌大户。南通市的海门中学也是县中,但高考的各项指标均在全省遥遥领先。南通市海安的县中及乡镇高中,几年来三次问鼎江苏省高考状元。南通,这个地级市高中教育高位均衡,既未刻意打造,也无“沦陷”。这说明什么呢?是依赖优秀生成就了这许多名校吗?

关键词:衡水中学,高考,超级学校

责任编辑:王培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