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河北频道>>全景河北>>社会法制

秸秆焚烧宜疏不宜堵 未来一斤草胜过一斤粮

来源: 长城网综合 作者: 2014-10-18 14:52:00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导读:10月上旬,雾霾再次袭扰华北,秸秆焚烧被指是此番污染的元凶,关于解决烧秸秆问题的讨论再次展开。但实际上,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而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可以说是比较统一的,那就是——堵不如疏。政府禁烧秸秆,再严厉的措施也每每事倍功半。这是因为,秸秆如果没有一个归宿,也确实是难为农民。秸秆的消化处理,也应该成为政府公共服务的一部分,政府部门应想方设法“清运垃圾”。各地政府也基本上都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但在动作上,总体上说,并不理想。但不管怎么说,地方政府必须对秸秆转化行业进行引导、扶持,否则,禁烧令喊破了嗓子,也不可能实现治本。何况,现在环境问题的压力也不容将这个问题再拖得太久。

  农民为什么年年烧秸秆?

  中央气象台发布,国庆节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等7省市身中“霾伏”,出现了持续性雾霾天气,影响面积约39万平方公里。气象专家称,此次雾霾及重污染天气形成,主要源自华北、黄淮等地维持静稳天气和河南、河北等地出现秸秆焚烧情况的双重因素。环境保护部卫星遥感监测的数据显示,目前各地已陆续进入秋季秸秆焚烧高峰期,10月6日至12日的一周内,共在18个省份监测到疑似秸秆焚烧火点517个。

  应该说,随着国民环保意识的日益觉醒和农村普及科学知识的不断加强,对焚烧秸秆加重污染的危害已有足够认识。每到农忙季节,农村基层干部更是以24小时蹲守、责任到人、拉网式排查、与干部考核挂钩等多种手段加强禁烧防控。但秸秆焚烧缘何屡禁不止,甚至防不胜防?究其原因,除了农村人多、地广、面大,禁烧管理有技术性难度外,更与农村能源结构调整、养殖方式改变、秸秆利用缺位等不无关联。防止秸秆焚烧成为污染源,不能简单地一“禁”了之,需要从送信息、搭鹊桥、找出路的服务型角度变堵为疏。以“复合方”、“组合拳”的综合性措施,促其迈入可持续的利用与治理之道。

  曾几何时,“秸秆还田”被视为规避秸秆焚烧、沤作土壤肥料的有效良方被广为推广,但此举在农业实践中却也遭遇到诸多不便和弊端。由于很多地方沿袭一年多熟的种植习惯,农作物的换季收种又存在争抢农时的时令特点,尽快“处理”掉上一季遗留秸秆,有利于下一茬作物播种。长期堆积田间未能及时腐烂的秸秆,势必影响播种与出苗率,且极易滋生病虫危害。“付之一炬”便成为农民简单快捷、无奈但有效的处置选择。面对既浪费又不环保的秸秆焚烧,各级政府要把综合性利用视为促其趋利避害、变废为宝的科学性与可行性考量方向,多算资源账、经济账、环保账和民生账。 [详细]

  院士感慨秸秆焚烧禁令落空三大主因

  身兼南京市科协副主席的张齐生院士,其实原本是为众多青年学子介绍《农林生物质气化多联产技术的集成与应用》。然而,当记者提出有关秸秆处理的问题时,张院士不由地发表了一番感慨。

  “秸秆还田,江苏是有政府补贴政策的,但是我这么些年在全省各地田间地头实际了解发现,有些地方的补贴根本不到位,农民说根本没见到。个别地方政府财政吃紧,根本拿不出也不愿意拿出钱来补贴。”

  “解决秸秆的技术是有的,但是企业不愿意投入,有的投入了却做不下去,所以企业家没有兴趣将技术应用。”

  “科学家也有责任,我经常反思自己为什么不能弄出更好的(秸秆处理)技术。”

  “政府补贴落空,企业不感兴趣,科学界拿不出更实用的技术,导致在很多地方禁止秸秆焚烧完全靠下行政命令,能不落空吗!”

  一吨开价四五百,秸秆还是收不上来

  今年已经75岁的张院士对秸秆、稻壳等农林生物质的利用情况非常了解。

  最近几年,关于秸秆的工业利用,比如用于做成生物塑材甚至工艺品等层出不穷,可惜真正成熟并且能取得经济效益的没有多少。张院士举了个例子:曾经有企业在苏北某地设厂,准备利用秸秆制作成塑材。然而实际操作才发现,即便农田里满是秸秆,可花钱都收不上来。一方面是因为秸秆的季节性很强,过了收获季节就没有,另一方面开辟场地存储秸秆成本高,运作周期很长,而且还承担着巨大的安全防火责任。所以到最后一吨秸秆的收购价哪怕开到了四五百元,还是采购不到,厂子生产不下去只能关门大吉。

  “其实,只要政府补贴落实到位,在收割的时候就有企业或者经纪人带着专用机械,直接把地里的秸秆收集,压成很实在的块状,就可以避免起火,而且容易存放。”张院士认为,这样一来秸秆才有可能真正变成原材料。 [详细]

  除了被焚烧,秸秆还能怎么用?

  大地里的秸秆,就好比城市里的生活垃圾,如果没有垃圾箱,那结果肯定是乱堆乱倒,不管有什么规定、多少执法人员来阻止,居民们肯定不会把垃圾存放在家里。农民的秸秆也是一个道理,也需要一个“秸秆箱”。

  令人欣慰的是,国家发展改革委日前出台方案,提出到明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秸秆综合利用率平均达到88%以上,河北省秸秆综合利用率将达到95%。而据相关资料显示,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北省近几年一直探索如何走秸秆综合利用之路。以石家庄为例,全市秸秆还田机保有量为1.47万台,通过推广机械化作业,秸秆综合利用率显著提高。那么,秸秆还田机就是秸秆转化利用工程的一个关键要素。这种机械越多,作业量越大,秸秆的焚烧量也就越少。

  从企业角度来说,不管是生产秸秆还田机的企业,还是秸秆还田业务的经营者,首先考虑的是利润最大化,有利可图,才可能大量生产,才可能大量地进入耕地中进行还田作业。而在农民一方,也是一个道理,只有秸秆还田能够给他们带来收益,或说收益高于秸秆还田的支出,他们才肯掏钱雇用还田机处理秸秆,而不再焚烧。据相关资料,秸秆还田能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结构,使土壤疏松,孔隙度增加,容量减轻,促进微生物活力和作物根系的发育。秸秆还田增肥增产作用显著,一般可增产5%~10%。据两年前已开始推广这项技术的南京市农委农机处的说法,专家的试验结果是,1吨稻麦秸秆对土壤氮、磷、钾养分的贡献,相当于12.8公斤尿素、12.2公斤过磷酸钙、44.6公斤硫酸钾,秸秆还田可大大减少化肥施用量,且能疏松土壤,连续还田三年以上的田块,每亩可增产45—75公斤。但对农民来说,前三年的成本消化是关键,因为前三年要往里贴钱,到第四年才能看到回头钱。秸秆还田成本每亩增加30—50元,当地政府补标准是,种植面积每亩十几元,农机补贴30%—50%。笔者认为,作为引导措施,政府补贴应先多后少,待农民和企业、秸秆还田经营者尝到甜头,再逐渐取消为宜。政府引导,在农民先期能够接受、企业能实现规模经营的问题上,是秸秆转化利用的最关键一环。那么这时候地方政府不能小气,别心疼钱。实际上,政府在秸秆转化上的投入,给农民和企业的补贴,可视为治理雾霾的直接投资。而这种投资的结果,则是多方的共赢,何乐而不为。 [详细]

  武强:玉米秸秆成养牛基地抢手货

  日前,在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武强县北大洼广袤的田野上,玉米秸秆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被粉碎成饲草,运输车来回穿梭,把粉碎好的秸秆拉到蒙牛牧场等全县奶牛养殖基地。“如今,玉米秸秆成了养牛基地的抢手货,不仅解决了秸秆禁烧的难题,还带动了绿色循环农业的发展。”武强县副县长何国玲说。

  “我们基地现有1万头奶牛,一年至少需要存储5万吨玉米青贮饲料,相当于2万亩的全株玉米。”正在指挥工人将青贮玉米饲料倒入青贮池的武强县富源牧场养殖基地负责人陈孟君介绍。

  养殖业的发展带动了蔬菜产业快速发展,一些大型种植合作社纷纷将牛粪作为肥料,种植无公害蔬菜。目前,全县蔬菜生产面积达到11.2万亩,认证的无公害蔬菜产品达到13个。 [详细]

  其实秸秆很能赚钱

  在张齐生院士看来,包括各种秸秆、稻壳、果壳、果树枝条等在内的农林生物质,来源广、数量多、可再生,是一种十分宝贵,而且可以很赚钱的绿色资源。

  十几年前,张院士和他的研究团队开始关注生物质气化的技术。“生物质经过加工,能够产生气、炭、液、热四大产品。”张院士说,“1千克生物质燃料,能够产生2.5~3立方米的可燃气,这些可燃气可用于发电和锅炉燃料。”

  而另一副产品是生物质炭,根据原料不同,可以分为木炭、稻壳炭、秸秆炭等,看起来黑黑的,有粉状和颗粒状。秸秆炭可用于改良土壤和制作炭基复合肥还田。“别小看这炭基复合肥,我们做过小白菜实验,它对污染土壤中的镉等重金属有很强的吸附作用,其中的硅元素还可以增强农作物的抗倒伏能力,使产量提升10%以上。”

  最神奇的是这个气化的过程中,还可以延伸提取出生物质提取液。生物质活性提取液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物生长和抑菌、杀菌性能。尤其对于白色念珠菌、大肠杆菌等,抑菌率都在90%以上。

  “要让一斤草胜过一斤粮”

  目前,张齐生团队的农林生物质气化多联产技术已经成功产业化。上月底,团队研制开发的“杏仁壳气化发电-活性炭-热能联产”项目首台1MW机组近日在河北平泉点火运行。小小杏仁壳“摇身一变”,不仅可以得到清洁的可燃气用于发电和供热,还可以使果壳直接制成活性炭。甚至连生产过程中的热水都没浪费,直接供应一些有需要的小企业。

  张院士反复强调在秸秆问题上,“科学家也有责任”。他说,“我就是想牵头先建两三个工厂,把理论上20%~30%的效益落实了,让事实来说话,让看得见的效益吸引更多的人重视利用秸秆这样的生物质。一定要一斤草胜过一斤粮食。” [详细]

关键词:秸秆焚烧,雾霾,污染

责任编辑: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