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河北频道>>专题库

“燕赵楷模”李保国:30年带动10万农民奔小康

来源:长城网综合 作者:伊娜 2015-12-28 12:22:34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导语:“你用科技的力量,把荒山秃岭丢进历史,把绿水青山留给未来;你用责任和担当,让贫穷困苦成为过去,让富裕文明变成现实。”12月16日晚,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保国被河北省委宣传部授予“燕赵楷模”荣誉称号。

  李保国被授予“燕赵楷模”荣誉称号。杨雅荃 摄

  李保国先进事迹走进“燕赵楷模”发布厅

  12月16日晚,“燕赵楷模”发布厅在河北电视台录制李保国的先进事迹。河北省委宣传部授予李保国“燕赵楷模”荣誉称号,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田向利在录制前接见了李保国一行。

  田向利指出,李保国同志30多年矢志不移,一心扑在太行山区脱贫致富上,为农业结构调整、农民收入增加、太行山荒山绿化作出了很大贡献,是扎根山区、脱贫攻坚的时代楷模,是情系百姓、技术扶贫的先进典型,是知识分子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优秀代表。当前我省正在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八届十二次全会精神,奋力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需要大批像李保国这样的先进模范。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我省扶贫开发工作要求,以李保国为榜样,真干、实干、苦干、巧干,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楷模风采】李保国:30年坚持 谱写荒岗秃岭生金传奇

  稀疏的头发打着卷儿,黝黑的脸盘下挂着几撮胡子,穿着随意的李保国站在村民中间,陌生人很难看出他就是教授。就这样一个像农民的教授,却被誉为山区的“科技财神”。经他培育的富岗苹果卖到百元一个的“天价”,绿岭薄皮核桃享誉全国。30多年来,他在太行山区推广了36项技术,帮农民增收30多亿元,带动10余万农民脱贫致富。

  李保国(资料图)

  “山乡巨变”引路人

  李保国,1958年生人,武邑县人,1981年毕业于河北林业专科学校,一直从事山区林业技术开发研究与技术推广工作。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李保国1981年大学毕业后,留校当老师,3个月后就来到了保定农村的教学科研点,从事沙地桑园建设研究,一干就是4年。他惊喜地发现书本上的知识在基地建设中变得生动而鲜活起来。年轻时的李保国一有机会就“往山里扎”,上世纪八十年代,河北林学院、河北农大等一批农林院校的教师和科研人员开始走出校门,走向山区,建立产学研三结合基地。从此,李保国的命运开始与山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李教授的笑容很真诚,语言既简练又风趣。不难想象,在30年与山区农民打交道的过程中,他已经完全融入村民们的生活。

  举家扎根山沟 发誓为秃山植绿

  李保国与山区结缘的时候,孩子才4岁。这位大学教师舍弃了8小时安稳的坐班,舍弃了图书馆里静谧的书香,与同样从事林业课题研究的妻子一头扎进了太行山,早上5点起床上山,晚上七八点才返回。山里条件差,上山带几个馒头一瓶水就很满足了,夜里甚至只能点柴油灯。为了让秃山变绿,他把自己和家庭全都拴在了大山里,那时候从邢台山区回家看望孩子和老人,要花费至少3小时汽车车程与7小时的火车车程。为了便于工作,李保国将刚满4岁的儿子和丈母娘接到了山沟沟里生活。一家四口就住在一间房子里,孩子由老人照顾。“我儿子就是在浆水沟里长大的,村民们都管我儿子叫‘小流域’。”直到儿子上小学,李保国才把儿子送回了保定读书,后来他在内丘县岗底村扎根9年期间,他又把儿子接到内丘县读中学。

  钻研大山秉性 为荒山穿“绿衣”

  当时的太行山,水旱灾频繁,交通不便,三分之二的地区人均收入不足50元,十分贫困。李保国跟课题组的同事们选择了极度贫困的浆水镇前南峪村作为开发试点,跟石头山“较起了劲儿”。前南峪村的山体现了太行山的普遍特点:土层薄、不涵水,土壤瘠薄、有机质少,再加上干旱少雨,基本上年年种树不见树,年年造林不见林。为了摸清当地山区的“脾气秉性”,解决种树难题,李保国起早贪黑,跑遍了山上的沟沟坎坎,晚上挑灯夜读,分析数据,寻求破解之道。

  树木存活的唯一途径就是加厚活土层,土从何来,如何保证加厚的土层不被雨水冲蚀,一个个难题在白天的翻山越岭中,在夜晚柴油灯的陪伴中不断得到解决,1981年前南峪村在李保国的带领下开始爆破整地尝试,1986年,整套爆破整地技术基本形成。而四年后,整套石质山地爆破整地技术体系历经十年孕育,终于破壳而出。功夫不负有心人。前南峪经过十几年的开发治理,从草都长不好的荒山秃岭变成了“山顶洋槐带帽、山中果树缠腰、山底梯田抱脚”的“太行山最绿的地方”之一。

  培育农产特色 让乱石岗生“金银”

  1996年8月,内丘县岗底村遭遇特大暴雨,平地被冲成乱石滩。李保国和同在河北农大工作的妻子郭素萍一头扎进岗底村。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苹果套袋、去袋、转果……128道苹果标准化生产工序在李保国手里诞生了。像工人生产标准件一样生产的富岗苹果,获1999年昆明世博会银奖,2011年成为中国驰名商标。昔日人均年收入不足80元的岗底村民,如今达2.9万元。富岗苹果连锁基地发展到太行山和燕山11个县(市)369个村,带动7万多农民走上致富路。如今,国内驰名的“富岗”苹果,不仅卖出过100元每个的“天价”,而且在2008年被确定为奥运专供果品。过去的“岗底村”,如今的“富岗山庄”彻底走上了发家致富的快车道。

  1999年,李保国又将目光对准了当时依旧贫穷落后的临城县凤凰岭。经过周密的现场调查和综合现状分析,他说服村民做出决定栽植自己研发的薄皮核桃。10年间,几十里的乱石岗变成了山清水秀的“花果山”。李保国研发的绿色薄皮核桃高效栽培技术体系也在“花果山”瓜熟蒂落、水到渠成。2002年,李保国指导生产的薄皮核桃,一上市就卖出了15元一斤的高价,而且供不应求,“绿岭”品牌享誉全国。走产业化的道路,注重品牌效应,不断拓展市场,才能稳步盈利。用李保国的话说:“我要做就做产业,把产业做起来,才能可持续发展。”

  李保国在绿岭指导农民管理果林。师春祥 摄

  推广研发 农技惠农家富山民

  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技术、优质无公害苹果栽培技术、绿色核桃栽培技术等30多项标准化林业技术,在与农技人员的交流中,在农技推广的培训中,通过李保国朴实易懂的话语,转化成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同时,他瞄准太行山区干旱阳坡充足的光热资源和具有自然阶梯的优势,开发了干旱山区的高效循环利用技术,将在平原区土地利用率仅为60%以下的日光温室错季栽培技术转移到山区,使山地的土地利用率达到了90%以上,效益为良田的1.4倍以上。

  据了解,多年以来,李保国举办培训班800余次,培训人员9万余人(次),示范推广总面积1080万亩,累计应用面积1826万亩,累计增加农业产值35.3亿元,纯增收28.5亿元,一组组数据在李保国不辞辛苦的奔波中不断更新。

  前南峪村、岗底村,富岗苹果、绿岭核桃……从太行山到燕山,李保国用自己的30多年,点亮了这一串闪光的名字。

  执着追梦前行 圆绿山富民梦

  面对河北省特等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等等荣誉,李保国淡然处之,他想的更多的还是今后山区农业的发展。李保国说:“全省的技术人员我直接培训,指导他们掌握适宜的规范化技术,这辈子最过瘾的是干了两件事,一是把我变成农民,二是把越来越多的农民变成‘我’,这样科技推广才能覆盖全省。”

  面对山区治理开发担子,已年近六旬的李保国准备把今后的工作重心,逐渐放在建立一套完整的示范体系上,至少一个县域范围内,要建立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的示范基地,每个基地至少两名技术人员。

  透过李保国坚毅的目光,可以看出他信心满满。绿山富民的征程远未结束,他追梦的脚步依旧铿锵。在彻底改变我省山区落后面貌、帮助山区农民整体脱贫致富的道路上,他依然会执着前行。

(据河北日报、光明日报、长城网综合)

关键词:燕赵楷模,李保国,奔小康,暖新闻

责任编辑:纪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