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石家庄4月20日电(记者 王民)时值阳春,渤海边的河北省黄骅市处处绿意盎然。谁能想到,这片远近闻名的盐碱地在2000年以前种树还是“一年栽、两年黄、三年进灶堂”,绿地总面积不足百公顷。如今,黄骅市只用4年就长出320余公顷绿洲,创造了盐碱地上的“绿色奇迹”。
“这里的土壤含盐量非常高,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还经常到田里刮盐土腌咸鸡蛋。”干了20年绿化工作的黄骅市园林局技术员王建亭说。2014年,黄骅市园林绿化研究所成立,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采用客土栽植、铺设隔盐、引湿地入园等因地制宜的办法,解决了园林绿化土壤盐碱、水质苦咸、投入成本高等难题。
一架木风车,几顶茅草屋,大片芦苇吐出新绿,三五只野鸭在水中觅食……这是记者在黄骅城区北部的湿地公园看到的景象。引湿地入园是黄骅独创的绿化模式,将坑塘等小湿地进行扩挖,利用原土抬高河岸地势,并栽植乔灌木。浅水区成为当地耐盐碱植物——芦苇最喜欢生长的地方,同时具有收集雨水功能,由于水域浅,未和地下深水相通,水体含盐量较低,可用来绿化浇灌。
“既尊重原有地理生态,又节省投资成本,还突出乡土文化特色。这种模式在当地滨河公园、海华园、地坤湖公园、南海公园等多个大型公园都取得成功。”黄骅市园林绿化研究所副所长张祺超说。
“盐分是随着水运动的,要想克制盐碱,就要把握水的运动规律。”在南海公园,黄骅市园林局负责人王洪港向记者介绍他们长期摸索总结出来的“四步克盐法”:适地适树、抬高地势、修建排灌系统降低水位、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结构,这种“下控水、中改良、上覆盖、树控高”的四步法成为盐碱的克星,苗木成活率提高至85%以上,基本达到一次成活的效果。
如今,桃李园、文萃园、六道嘴游园……总面积1500亩的88个街头游园均匀分布在黄骅城区,既为城市增添一道道靓丽风景,又为市民提供休闲健身空间。城东森林公园苗木实验基地的白榆、青榆、红叶榆开始抽条发芽,这些耐盐碱植物引种驯化工程项目完成后,将有更多耐盐碱品种在黄骅生根发芽。2017年10月,黄骅“盐碱地绿化项目”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黄骅市被住建部正式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