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石家庄4月30日电(记者曹国厂)暮春的白洋淀,暖风习习,游船途经之处,泛起粼粼波光,尽显“淀阔水清凭鱼跃,春暖苇绿任鸟飞”的诗情画意。
白洋淀位于河北雄安新区,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湿地生态系统。366平方公里的水域内,143个淀泊星罗棋布,3700条沟壕纵横交错,39个渔村点缀其中,是华北地区的“空调器”“晴雨表”,被喻为“华北之肾”。
白洋淀春季青芦吐翠,夏季苇绿荷红,秋天芦苇金黄,冬季坚冰四野。中国当代诗人北岛曾写下这样的文字:“白洋淀的广阔空间,似乎就是为展示时间的流动——四季更迭,铺陈特有的颜色。”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在白洋淀留下了大量诗文。著名作家孙犁的《白洋淀纪事》,奠定了新中国文坛“荷花淀”流派基础。《小兵张嘎》《雁翎队》等文学作品,更给白洋淀染上了浓郁的文化和传奇色彩。
事实上,白洋淀并非一直都那样浪漫和传奇。白洋淀是平原“浅碟式”湖泊,自身调蓄能力有限。尤其是春季,白洋淀蒸发量大,渗透量也大。多年来,白洋淀上游修建大中型水库143座,在疏浚河道的同时,基本拦截了上游来水,入淀流量逐年减少。上世纪60年代后,白洋淀的“干淀”现象频发。
为了让白洋淀在枯水期保持较高水位和较大水域面积,保护好“华北之肾”,白洋淀已先后实施20多次应急调水“解渴”。今年4月5日开始,保定市又通过王快、西大洋水库再次联合为主城区河道及白洋淀进行生态补水,此次补水将持续到6月5日,预计白洋淀收水量为2800万立方米。
白洋淀8条入淀河流全部流经上游的保定市,雄安新区设立以来,保定市加大白洋淀上游流域生态治理,在8条入淀河流治理中,建立了一支包含8名市级河长、260名县级河长、1621名乡级河长、4534名村级河长在内的河长队伍。
在雄安新区设立之初,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组长徐匡迪就曾表示,雄安新区开发建设要以保护和修复白洋淀生态功能为前提,要从改善华北平原生态环境全局着眼,将白洋淀流域生态修复作为一项重大工程同步开展工作。
为切实改善雄安新区及白洋淀流域水环境质量,河北省政府办公厅去年9月份印发《雄安新区及白洋淀流域水环境集中整治攻坚行动方案》。方案提出,围绕雄安新区及周边地区、白洋淀及其外延连通水系等重点区域,以实施工业生产、城镇生活、农业农村等方面污染源整治为重点,加大对入淀河流、黑臭水体、纳污坑塘等整治力度,大力削减入河入淀污染负荷,推进雄安新区及白洋淀流域水环境质量改善。
今年,保定市将深化河长制改革,在全市范围出台“一河一策”治理方案,以府河、孝义河、白沟河、沙河灌渠为重点,推进污水处理提标扩容、河道清洁清淤等十大工程,继续推进太行山绿化、白洋淀上游湿地修复和规模化林场建设等,全力为雄安新区建好生态屏障。
中共中央国务院不久前批复的《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做好白洋淀生态环境保护,恢复‘华北之肾’功能”。
根据《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雄安新区坚持生态优先,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淀、水系疏浚等生态修复治理,强化对白洋淀湖泊湿地、林地以及其他生态空间的保护,确保新区生态系统完整,蓝绿空间占比稳定在70%。
“放眼全球,目前没有一个大城市能达到雄安新区70%的蓝绿空间占比。”中国工程院院士、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副组长邬贺铨说,新区将再现“林淀环绕的华北水乡,城绿交融的中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