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频道 > 全景河北

蓝绿交织 水城共融

来源: 河北日报  段丽茜
2018-05-29 07:12:40
分享:

  今年4月,《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在春光里诞生。

  “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多组团集约紧凑发展的生态城市布局”,随着这张规划“未来之城”的宏伟蓝图发布,一幅疏密有度、水城共融的生态画卷,铺展在人们眼前。

  这是令人向往的美丽家园。将淀水林田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淀、水系疏浚等生态修复治理,强化对白洋淀湖泊湿地、林地以及其他生态空间的保护,确保新区生态系统完整,蓝绿空间占比稳定在70%。

  这是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到2035年,基本建成绿色低碳、信息智能、宜居宜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

  再现林淀环绕的华北水乡、城绿交融的中国画卷

  俯瞰新区,蓝绿交织的底色非常醒目。

  “放眼全球,目前没有一个大城市能达到雄安新区70%的蓝绿空间占比。新区将展现出迷人的生态魅力。”中国工程院院士、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副组长邬贺铨说。

  蓝色水域,绿色植被,远景开发强度控制在30%,新区像一颗珍珠嵌在绿色大地上。

  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提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构建蓝绿交织、和谐自然的国土空间格局,逐步形成城乡统筹、功能完善的组团式城乡空间结构,布局疏密有度、水城共融的城市空间。

  顺应自然、随形就势,新区综合考虑地形地貌、水文条件、生态环境等因素,约100平方公里的起步区将形成“北城、中苑、南淀”的总体空间格局。

  这是由蓝绿系统划分出的组团式格局。

  ——“北城”,充分利用地势较高的北部区域,集中布局五个城市组团,各组团功能相对完整,空间疏密有度,组团之间由绿廊、水系和湿地隔离;

  ——“中苑”,利用地势低洼的中部区域,恢复历史上的大溵古淀,结合海绵城市建设,营造湿地与城市和谐共融的特色景观;

  ——“南淀”,南部临淀区域,通过对安新县城和淀边村镇改造提升和减量发展,严控临淀建设,利用白洋淀生态资源和燕南长城遗址文化资源,塑造传承文化特色、展现生态景观、保障防洪安全的白洋淀滨水岸线。

  坐拥“华北明珠”白洋淀,新区具有天然生态优势。

  “白洋淀沿边不会是一圈的湖景房,淀水将得到精心修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朱子瑜说。

  实施退耕还淀,淀区逐步恢复至360平方公里左右,正常水位保持在6.5至7米,“华北之肾”功能恢复。

  平原建城,新区建筑主打鲜明的“中国范儿”。

  “这是充分汲取中国古代智慧塑造的一座城,它不仿古却有传承,天圆地方、布局规整,街坊是棋盘式的格局,路网横平竖直,整个城市就是个大园林。”朱子瑜说。

  起步区城市,将融合城水林田淀等特色要素,深化“北城、中苑、南淀”的空间结构设计,形成“一方城、两轴线、五组团、十景苑、百花田、千年林、万顷波”的空间意象。

  新区不能到处是水泥森林和玻璃幕墙,严控建筑高度,这里将塑造轮廓舒展、韵律起伏的城市天际线。

  实现中小降雨100%自然积存、净化,城市生活垃圾回收资源利用率达到45%以上……绿色低碳发展、建设海绵城市等新理念也将得到全面实施。

  外围林带环绕、内部林木葱郁,周边淀区碧波万顷,新区将再现林淀环绕的华北水乡、城绿交融的中国画卷。

  蓝色梦想,白洋淀焕发新生机

  5月的白洋淀,有一种别样的美。去年冬天收割后的芦苇又吐出新绿。风和日丽,安新县白洋淀旅游码头游人熙来攘往,不为避暑,此时乘船入淀别有趣味。

  进入雄安时间,白洋淀正在焕发新的生机。

  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指出,打造优美自然生态环境。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统筹城水林田淀系统治理,做好白洋淀生态环境保护。

  划定边界,保护生态,新区先期划定以白洋淀核心区为主的生态保护红线,远期结合森林斑块和生态廊道建设逐步扩大。

  4月下旬,安新县西里街村党支部副书记白瑞带领村民,对村边一个20年的大垃圾坑进行了彻底清理。“我们出动了50多名志愿者和清运工进行环境卫生大整治,为新区环境作贡献。”他说。

  让水更加清澈。新区全面清除“散乱污”企业,加大城乡污水收集处理力度,对入淀河流进行摸排,封堵沿河非法排污口……新区及白洋淀上游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初步改善。

  让水多起来。建立多水源补水机制,4月5日起,王快、西大洋两大水库联合为白洋淀补水,将历时2个月,预计补水2800万立方米;跨越482公里,黄河水每年向白洋淀生态净补水1.1亿立方米……

  让白洋淀更加美丽。3月底,126.6万尾鱼苗投放,拉开今年白洋淀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的帷幕,今年将进行3次增殖放流,促进渔业资源恢复,生态环境改善。开展生态修复,新区将对现有苇田荷塘进行改造,展现白洋淀荷塘苇海的美景。

  白洋淀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还将固本清源,坚持流域“控源-截污-治河”系统治理理念,强化对白洋淀流域水污染系统防控整治。

  白洋淀之于雄安,犹如西湖之于杭州。

  “远景规划将建设白洋淀国家公园,这是一种门槛更高、标准更严的保护,保护白洋淀独特的自然环境,把白洋淀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家园。”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曲久辉说。

  绿色生活,诗意栖居

  在雄县昝岗镇东河岗村平整的田地里,一排排新栽植的云杉、松树等挺拔屹立,茁壮生长。这是新区先期开展建设的“千年秀林”的一部分。

  构建新区生态安全格局,新区规划建设“一淀、三带、九片、多廊”,形成林城相融、林水相依的生态城市。包括建设环白洋淀绿化带、环起步区绿化带、环新区绿化带;在城市组团间和重要的生态涵养区,孕育9片大型近自然森林;沿主要河流和交通干线两侧建设绿色廊道,发挥护蓝、增绿、通风、降尘等作用。

  “千年秀林”,正在播撒更多绿色。

  “我很荣幸能参与植树造林,为建设‘雄安绿、新区蓝’贡献力量!”栽下“千年秀林”工程首棵树的雄县南辛立庄村村民霍瑞权自豪地说,他已熟练掌握了《雄安新区造林工作手册》中的植树造林标准。

  《雄安新区造林工作手册》,是新区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要求,组织编制的国际一流的植树造林“雄安标准”。

  “过去一些地方先建房、再配绿,绿色只是装饰品,而新区则是未建房、先植树。”雄安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

  去年11月,新区启动“千年秀林”工程,在位于雄县雄州镇、容城县平王乡两个乡镇8个村的9号地块一区,建造万亩“千年秀林”。今年3月,位于雄县昝岗东部、昝岗西部和雄县西北部的雄安新区10万亩苗景兼用林项目启动,年底前该项目将全部完成。

  绿色,是这座城市的普遍形态。

  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将建设生态防护林和景观生态林,形成平原林网体系,实现生态空间的互联互通。

  塑造高品质城区生态环境,将建设城市通风廊道,将白洋淀凉爽空气输送到城市中心,构建由大型郊野生态公园、大型综合公园及社区公园组成的宜人便民公园体系。

  展望新区生活场景,将是绿色生活、诗意栖居。新区森林覆盖率由现在的11%提高到40%,实现森林环城、湿地入城,3公里进森林,1公里进林带,300米进公园,街道100%林荫化,绿化覆盖率达到50%。

  绿色让生活更加美好。倡导“公交+自行车+步行”的低碳出行模式,新区起步区绿色低碳出行占九成,公交站服务半径不超过300米,枢纽换乘时间不超过5分钟,构建内外衔接的绿道网络,开启城市“慢生活”。

  白纸绘蓝图,翠影傍新城。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雄安新区正在蓝绿交织的大地上拔节成长。

  -相关数字

  根据雄安新区规划纲要:

  坚持生态优先。确保新区生态系统完整,蓝绿空间占比稳定在70%。

  推进城乡一体规划建设,不断优化城乡用地结构,严格控制开发强度,新区远景开发强度控制在30%,建设用地总规模约530平方公里。

  实施白洋淀生态修复,淀区逐步恢复至360平方公里左右;建立多水源补水机制,使白洋淀正常水位保持在6.5-7米。

  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将新区森林覆盖率由现状的11%提高到40%。

  塑造高品质城区生态环境,实现森林环城、湿地入城,3公里进森林,1公里进林带,300米进公园,街道100%林荫化,绿化覆盖率达到50%。

关键词:雄安,未来之城,合作共赢责任编辑:张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