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石路变成水泥路,到县城时间由2小时缩短至30分钟,但隆化县十二挠海村62岁的于海泉,依旧被“拴”在山沟里。
过去,拴住老于的是病。“母亲患病,我也得过脑梗,身体不好,出不去,穷日子没盼头。”回忆过去,于海泉言语间满是苦涩。
如今,拴住老于的变成了牛。“去年,我通过‘政银企户保’贷款5万元,新建了牛棚,养了10头牛,好日子有了奔头。”近日,聊起现在的日子,于海泉笑得眼睛成了一道缝儿。
养牛能致富,这道理老于以前也懂。但养牛投入大还有风险,老于选择种几亩玉米,混个温饱。老于养牛的转变,得益于隆化县实施的“产业扶贫全覆盖”工程。作为深度贫困县,隆化坚持以产业扶贫作为主攻方向,以“政银企户保”金融扶贫作为主要支撑,推动产业项目对贫困群体的全覆盖。
2016年,为破解贫困群众“贷款难、贷款贵”难题,隆化创新实施了“政府、银行、农业企业、贫困户、保险公司”五位一体的“政银企户保”扶贫模式。
“通过政府担保贴息、银行降槛降息放贷、贫困户入社参股、保险兜底保障,化解了资金难题。”该县扶贫办主任赵青林介绍说,目前,全县累计发放“政银企户保”贷款7.7亿元,覆盖贫困群众2.62万户。
但新的问题随之而来。赵青林说,在金融扶贫新模式下,来自于农户自身的经营风险日益凸显。这中间,既有天灾人祸、市场波动导致的风险,也有产业项目选择不对路的问题。
“死一头牛,就能拖垮一个家庭。上保险,一头牛一年400元,农户嫌贵缺乏积极性。”赵青林说。今年,为降低养牛户风险,隆化采用“基本+补充”的方式,对全县肉牛进行统保,
建立肉牛产业普惠农险制度。“县级财政补贴80%的保费,参保对象只承担20%。”赵青林说,隆化还在不断推动保险公司推出新的农业险种。
有金融支撑、有保险兜底,众多像于海泉一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走上了产业扶贫路。但年龄偏大、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如何享受到产业扶贫成果?
“我们创新构建了利益联结机制,让农业企业、合作社、农业大户等带动贫困群体。”赵青林说。县里鼓励“大户”使用低利率且贴息的扶贫贷款,条件是必须带动一定数量的贫困户入股经营。
十二挠海村的菁荃养殖场,由村党支部书记庞海臣领建,肉牛存栏量已突破千头,规模大、配套足、销路就好。“我带动34家贫困户,通过‘政银企户保’入股,每户每年可得3600元股金,本息由养殖场偿还。”庞海臣说。
“西南是肉牛产业,北部发展现代农业,东部搞休闲观光农业。”在隆化产业脱贫布局图前,县委书记陆文龙介绍,“县有龙头引领、乡有园区辐射、村有大户带动、户有增收项目”的产业脱贫格局已初步形成。贫困人口由2016年初的83460人,减少到2017年底的42812人,年内将实现脱贫产业覆盖所有贫困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