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发
又是一年毕业季。今年河北省高校毕业生预计达36.8万人,非师范类33.5万人、师范类3万余人。其中毕业研究生1.57万人、本科毕业生17.97万人、专科毕业生17.26万人。近年来,大学生就业有何新趋势,哪些因素影响他们对行业、就业地的选择?记者就此进行了走访。
●有大胆尝试也有定位偏差,“慢就业”折射多样化就业心态
仔细填写真题试卷、不时翻看答案比对……6月11日上午,记者在省会金正缔景城见到邯郸学院大四学生赵晓琪时,她正在家中模拟真题考试。
临近毕业,赵晓琪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急着投简历找工作,而是全力准备雅思考试。“我想去英国留学,开拓一下视野。”赵晓琪说。
在毕业季,像赵晓琪这样让职业生涯处于“待机”状态,而非直接就业的大学生并非少数,“慢就业”正在成为一种趋势。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高校毕业生选择“慢就业”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的希望自己能有段时间充实自己、规划未来;有的计划在未来参加公务员考试或考研……
“过去,大学生毕业后会先找个工作,再继续寻找其他机会。但现在,很多大学生生存压力不大,也没有什么家庭负担,这就为‘慢就业’提供了可能。”家住省会阳光新城的刘女士是一位大四学生的家长,她认为,“慢就业”不等同于“啃老”,而是年轻人更加理性选择职业、渴望全面了解社会的表现。
不过,也有一些大学生选择“慢就业”是因为自身定位出现偏差。“石家庄没有适合我的岗位。”省会某高校大四学生小田表示,他面试了好几家企业,但都和他的期望相距甚远,打算先歇一阵儿再说。
“作为一种新的就业观,社会应对高校毕业生根据自身家庭经济情况、个体能力和职业发展规划作出的‘慢就业’选择,给予理解和尊重。”省人社厅人力资源市场处处长杨国亮建议,毕业生不要盲目选择“慢就业”,一定要根据自身条件、职业理想早作规划,尽快找到称心的工作。
“要让‘慢就业’群体高质量就业,各有关部门还需加把力。”杨国亮表示,人社等相关部门应针对“慢就业”的不同情况进行就业指导,强化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提供更多适合他们成长需要的高质量就业岗位。
●敢拼搏愿意尝试,基层就业成为新选择
“北牛栏村海拔高、温差大,很适合种植奶油南瓜。”6月10日,大学生村官王超在地里轻轻掀起几片叶子,“小家伙儿们长得好着呢,今年要是试种成功,乡亲们就增收有望了。”
2017年,王超从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园艺专业毕业后,来到保定市涞源县金家井乡省级深度贫困村北牛栏村协助开展脱贫攻坚工作。
“在基层工作有更多机会实现自我提升,更值得拼搏和期待。”王超坦言,毕业后曾有去大城市工作的机会,但他最终还是选择回到家乡涞源。
今年5月初,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一开始报名,保定学院物理学专业大四学生刘齐便交上了报名表,打算前往西藏支教。刘齐表示,青年人应该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实现自身价值。
事实上,选择去基层就业的大学生人数正在逐年增加。在日前中国青年报联合问卷网对1976名在读和已毕业大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中显示,82.3%的受访者考虑到基层就业,75.9%的受访者认为到基层就业对自身发展影响很大。
杨国亮认为,这一代大学生在价值选择上自主性更强,更能依循内心的理想而选择奋斗道路,再加上国家和学校的教育引导,毕业生更有勇气、有信心走出舒适圈,拥抱未来、创造未来。
“下一步省人社厅将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统筹实施‘三支一扶’等基层项目,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加快构建‘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流得动’的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长效机制。”杨国亮介绍。
●要工作也要幸福感,“一线城市情结”松动
就读于北京科技大学的河北籍大四学生小潘,最近有点纠结:马上要毕业了,是留在北京工作,还是回石家庄发展?
“虽然大学四年一直在北京,但觉得没有归属感,再加上高房价更是令人望而却步。”小潘说,巨大的生活成本让他更倾向于回石家庄工作。
坚守“北上广”还是逃离“北上广”,多年来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不过,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近年来大学生在就业地域选择上更趋理性,越来越多的人将二三线城市作为就业首选。
“毕业生选择二三线城市,一方面因为观念在发生变化,更加关注幸福指数,他们觉得哪里能生活得更好就去哪里;另一方面,二三线城市不断在人才政策上发力,对高校毕业生的求职有很大吸引力。”杨国亮表示。
长沙推出“人才新政22条”,大学毕业生可以“先落户后就业”;武汉提出对大学毕业生购房给予优惠;唐山推出“紧缺专业大学生零门槛落户”……去年以来,包括我省在内的多个省份和城市推出人才优惠政策,刺激了更多大学毕业生选择二三线城市。
“择业时不但要看一个城市现在的发展状况,还要看自己所从事行业在这个城市的发展前景。”杨国亮建议,即将步入职场的高校毕业生应多关注国家及各地政策,根据自身实际综合考虑选择就业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