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频道 > 全景河北

【改革开放40周年】赵治海:有梦想,一粒种子也会创造奇迹

来源: 河北日报  赵书华
2018-08-25 10:09:13
分享:

  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所长赵治海:

  有梦想,一粒种子也会创造奇迹

  [人物名片]

  赵治海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所长。他带领科研团队历经20多年,创新科研,不懈攻关,攻克了谷子杂交优势利用这一世界难题,选育出世界首个谷子光温敏两系杂交种“张杂谷1号”,首个抗除草剂杂交种子“张杂谷2号”等系列科研成果,在全国累计推广3000多万亩,曾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1982年,大学毕业的赵治海来到张家口市农科院。彼时,科学的春天已经开启。赵治海原来想研究小麦、玉米,那是当时的热门。但他服从分配,从此与谷子结缘。

  “是谷子找到了我。”喜欢思考命运的赵治海说,“命里注定,我就是长在这块瘠薄土地上的一粒普通的种子,离开这块热土,我会水土不服。”

  就是这粒“种子”,被时代播撒在一片觉醒的土地,开启造福世界的梦想。

  没有科学的春天,不会与谷子结缘

  手持丰收的谷穗,赵治海笑逐颜开。(资料照片)

  记者:您对“杂交谷子之父”这个称号怎么看?

  赵治海:愧不敢当。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党员,一粒普通的种子。是党和人民厚重的土壤,是改革开放这个时代,让我吸取营养、扎根成长。

  记者:您曾说,从事杂交谷子研究是“阴差阳错”,是谷子选择了你。为什么这么说?

  赵治海:考大学的时候,我没有报考河北农大,但因为服从调剂,就学起了农业。工作的时候,想研究玉米和小麦,那是热门专业。但服从分配,我就到了张家口研究谷子。有时候我想,这就是命运吧。

  记者:您认为是时代造就的,还是自己决定的成分更大?

  赵治海:个人命运肯定离不开时代。1978年中央召开全国科学大会,整个科技界到处洋溢着勇攀科技高峰的浓厚氛围。那一年我上了大学。每个学子都一腔热血,我就想投身科学,报效国家。

  1982年,我来到张家口地区坝下农科所,所里考虑充实一批年轻人到科研队伍中去,我就这样与谷子结缘。

  记者:是否还是很幸运的?因为有老专家已经在那儿等您了。

  赵治海:的确。响应科技为生产实践服务的号召,先后有李东辉和崔文生两位专家接力主攻谷子。崔老师被称作是当时国内谷子育种界研究最热门的杂种优势“三驾马车”之一,我由此也有机会学习当时国内最前沿的研究成果。

  记者:当时全国有20多个省份、30多家单位在搞杂交谷子,后来多数单位放弃了。

  赵治海:我们没放弃。我们相信,做好谷子产业,对于干旱少雨、水资源匮乏的张家口乃至中国北方来说,那将是农业的一场革命。而且,改革开放的新气象,国家对科技的重视,人民对科技成果的期盼,激励着我们,必须向前。

  记者: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许多科研人员选择下海。您是否也动摇过?

  赵治海:改革开放给每个人开辟了发挥个人优势去实现理想的道路。有人成为企业家,有人成为政府职员,而我想做的,是从事梦寐以求的杂交谷子事业。研究的人少,干扰少,更可以安心研究。

  当时,坝下农科所有很多人员选择去做制种、经销等,有的年终奖拿到二三万元,但我们还是选择要搞科研。

  为了弥补科研经费不足,有一个时期,我们主动为中国农科院代繁种子,每繁一份可得到30元,我们繁了1000份种子,拿到了3万元,用这笔钱来维持田间实验的开支。

  好在这一情况没有持续太久。国家很快注意到了这一情况,不断出台政策,加大科技支持力度,科研人员地位不断得到提升。

  记者:从套用杂交高粱、杂交水稻成功的模式“三系配套”不成功,到转为“两系法”获得成功,这一调整是偶然发现吗?

  赵治海:有基于实践的大量研究,还有整个社会包括科技界开放的氛围,大大开拓了科研工作者的视野。我们根据现有的材料因地制宜注重效果,而不是唯“经典”,用“两系法”获得大幅增产。渐渐认识到,既然谷子有谷子的特性,就应该根据谷子的特点实事求是地来做。

  经过无数次的实验,1994年,谷子光温敏型雄性不育“821”选育研制终获成功,填补了谷子光温敏不育系研究的空白。又经过6年的努力,在2000年,谷子杂交种“张杂谷1号”通过河北省审定,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谷子(光温敏)杂交种。

  帮助乡亲们脱贫致富,才是更大的责任和担当

  记者:一般科研人员注重把自己的研究做深做透,最近几年,除了科研,您也在关注市场和产业层面的东西。这是出于什么考虑?

  赵治海:作为一线科技工作者,让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让新技术、新品种帮助乡亲们脱贫致富,才是更大的责任和担当。

  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土地,百姓的生活离不开五谷杂粮,农业供给侧改革为“张杂谷”的大面积推广提供了机会。打造以谷子为主的精品农业、加工业、服务业一体发展模式是谷子未来的发展方向。

  记者:但成果的转化难是个老问题,您怎么看?

  赵治海:科研要成为生产力,必须着眼市场需求。我是一个农业科技工作者,我们的研究就要围绕他们的实际需求去解决问题。

  杂交谷子问世之初,每亩制种的产量仅有30公斤,农民买不到。我们通过攻关,将制种产量提高到每亩100到150公斤。

  我们的“张杂谷1号”是春播品种,为了满足不同地域的需求,我们开始培育夏播品种。如今,“张杂谷”单夏播品种就有7个。

  种谷子,锄草、间苗非常费工。我们培育出了世界上第一个抗除草剂杂交种“张杂谷2号”,有效解决了人工锄草费时费工的问题。该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记者:您还去田间地头推广、培训。

  赵治海:为了让乡亲们相信科技、多种谷子,这些年我不知道辗转了多少乡村地头。我腰椎不好,培训的时候在讲台上一站就是多半天,讲的时候不觉得,讲完就动弹不了,都是乡亲们把我架回宿舍。

  记者:为什么要这么投入?

  赵治海:我出生在农村,是吃小米饭长大的。小时候家里的日子特紧巴,每年开春,都能看到父亲掰着手指头算打多少粮才能养活一家人。那时的我就有个心愿,怎么能多打点粮食。这个愿望,一直激励我。

  记者:但更有效的办法还是来自市场的力量。

  赵治海:杂交谷子培育出来后,我们就希望马上推广开,我们课题组也制种,但是,我们不知道怎样宣传,怎么卖种子,农民种不上杂交种子。

  2007年,巡天公司主动与我们接洽推广事宜。令我们没有想到的是,我们自己每斤10元卖不掉的种子,这家公司每斤卖38元还供不应求。所以,找对路子找对人,很关键。

  如今,杂交谷子得到广泛推广,累计种植了3000多万亩。

  记者:让农民通过种谷子实现脱贫,怎么实现预期效益?

  赵治海:所以我们一直在考虑谷子的产业化问题。

  现在张家口农村很多地方自发组建起了合作社,农民种植的思维方式悄然转变,通过精准种植、打造品牌,这两年带动成千上万群众稳定脱贫。看着乡亲们把“张杂谷”做成实实在在的脱贫产业,我对几十年的付出,感到欣慰,值得。

  我们适应轻简化种植需求,还开展了“张杂谷”艺机一体化、水肥一体化技术研究,已经实现了生产全程机械化。

  记者:是否考虑过将来会出现“卖谷难”?

  赵治海:杂交谷子具有高产、节水等特点,随着谷子种植面积的扩大,谷子价格不稳,农民增产不增收,确实困扰着我们。如果卖不出去,就会打击农民种谷子的积极性。

  我们一方面从人们的健康需求出发,加大优质品种培育,同时,大力开发小米干饭、小米锅巴等产品。另一方面,大力发展谷子饲草转化,延长谷子产业链。

  我曾建议政府启动价格调节机制,用价格补贴的方式推动谷子生产和销售。

  记者:还有人通过互联网来解决销售问题。

  赵治海:不过,如果某种农产品过剩的话,借互联网销售也不一定有效。农产品的市场问题,要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解决。

  记者:您最近去内蒙古考察,有合作项目吗?

  赵治海:去了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考察了当地气象、地理条件,初步达成了意向。他们配合“再造河套”计划准备种植50万亩“张杂谷”。当地各部门非常积极。

  记者:您还是很期待的。

  赵治海:我们要将“张杂谷”科技扶贫、产业扶贫的新模式在全国重点产区大力优化推广,为我国华北、西北、东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贫困农民带来福音,让越来越多的农民通过种植“张杂谷”实现脱贫致富,真正把小谷子做成大产业,让小谷粒变成“金豆豆”。

  开放让“张杂谷”有了更大的空间和舞台

  7月13日,赵治海(中)和科研团队在查看杂交谷子产量状况。记者耿辉摄

  记者:您不遗余力地推广“张杂谷”,想实现一个怎样的预期目标?

  赵治海: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这一直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和目标。谷子原产于我国,“张杂谷”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做储备粮,不受世界粮食价格影响,完全可以为中国粮食安全担当。

  而且,杂交谷子最大的特点是节水。从生态的角度来讲,扩大谷子种植,有助于可持续发展。

  记者:您说要把“张杂谷”种到全世界。最新进展如何?

  赵治海:目前,“张杂谷”已在世界9个国家开展种植。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还举办了12期国际杂交谷子培训班,对来自36个国家的155名学员进行了杂交谷子知识培训。

  开放让“张杂谷”有了更大的空间和舞台。在埃塞俄比亚,当地人种植的台麸和手指谷,亩产才100多斤,我们杂交谷子产量是500多斤。

  杂交谷子正成为我国农业“走出去”的新亮点,可以为全球粮饲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记者:尤其在非洲很受当地欢迎。

  赵治海:在纳米比亚等非洲4国开展“张杂谷”示范3000多亩。而且,杂交谷子成为中国农业部和商务部支援非洲的农业首选项目,目前中非合作论坛“10+10”杂交谷子援非项目,已列入商务部和农业部重点考察对象。

  随着对外交流合作的进一步加强,会促进“张杂谷”走向全世界,造福全人类。

  记者:距离您梦想实现越来越近了。

  赵治海:我的梦想,那就是将“张杂谷”种植面积扩大到2亿亩。因为建国初期谷子在中国的种植面积就是1.5亿亩,谷子曾经是主粮。

  我们的前景越来越好。别的不说,由于杂交谷子的贡献,从2015年起,张家口市政府每年财政拨付500万元用于杂交谷子研究,这是当地财政支持的惟一科技项目。

  现在,国家又在不断完善科技奖励制度,改革和创新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这是时代的进步,都是好消息。

  记者:这些改革也让你们有了更多的选择。

  赵治海:2017年,巡天公司被隆平高科收购,张家口农科院获得1000万元的股份,巡天公司与张家口农科院共同投入600多万元,为我们在海南建起了两个先进而又完备的杂交谷子实验基地,为杂交谷子事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

  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杂交谷子不会获得成功;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张杂谷”不会漂洋过海走得那么远。

  改革开放给了人们机会,新时代让人梦想成真。

  记者:“张杂谷”在走向世界,您还要坚守在沙岭子这儿吗?

  赵治海:搞科研工作不需要什么高楼大厦,需要的是脚踏实地的工作精神。要经得住晒,出得起汗。时代呼唤更多贴近大地的科研工作者。

关键词:改革开放,人物责任编辑:吴云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