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频道 > 全景河北

【新闻纵深】预警连发 地质灾害如何防

来源: 河北日报  
2018-08-29 09:37:39
分享:

遵化市国土局负责人会同省监测院唐山分院技术人员实地查看地质灾害隐患点。王占发摄

  □记者董立龙通讯员贾瑞婷

  阅读提示

  8月19日,省国土厅、省气象局联合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黄色预警,提醒唐山、秦皇岛两市注意,在市区及迁安、滦县、卢龙等地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险较高。

  这是两部门自7月11日发布今年首期预警以来,40天之内发布的第16期地质灾害预警。截至8月中旬,全省共上报地质灾害灾情8起、险情29起。由于预警及时,防范到位,这些灾害并未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

  当前汛期尚未结束,台风仍不时来袭,我省现有4000多处地质灾害隐患点,面对可能出现的灾情,我们该如何应对?

  每一场暴雨都要严阵以待

  8月19日早上,涉县前岩村村民赵秀丽5点钟就起床了。从18日晚上起,雨断断续续地下,她必须再次到后上沟去看看。

  位于村西的后上沟,长约8公里,是泥石流隐患点。赵秀丽是村委会委员,兼任本村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责任人。

  看到沟口的7户人家安然无恙,她放心了,逐家又叮嘱一遍,“听到异常响声时,尽量出屋观察一下;感觉危险时,一定要转移到安全地方去!”

  8月18日中午,我省发布了第15期地质灾害预警,赵秀丽注意到,其中提到涉县发生泥石流的风险较高。

  一个月前,赵秀丽参加了邯郸市国土局联合专业力量组织的群测群防员培训,她了解到洪水裹挟大量泥沙石块带来的灾害就是泥石流。

  雨仍在下,但不大。雨是今年第18号台风“温比亚”带来的,我省南部处于台风边缘,因此遭遇了强降雨过程。距前岩村几公里的后池村,降雨量达到了150毫米。

  “降雨,尤其是持续降雨或高强度降雨是诱发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我省的地质灾害应急技术中心设在省地质环境监测院(以下简称省监测院),该院总工程师马佰衡介绍,降雨入渗增大了坡体的自重,加大了下滑力,同时,岩土体内的凝聚力减小,抗滑力下降,从而产生崩塌、滑坡灾害;而强降雨也会使固体松散物质含水量增大到饱和状态,在一定地形区域内形成强汇流作用,沿着斜坡、山谷倾泻而下,就形成了泥石流灾害。

  马佰衡介绍,地质灾害防治是省地矿局系统全面服务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地灾防治的技术支撑部门,省监测院开发的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报预警系统,正是基于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环境条件与降雨关系而建立,覆盖全省所有的山地、丘陵区域。

  省监测院4楼的一间大会议室内,每天上午技术人员都会通过视频系统与气象部门展开会商。一旦认为地质灾害发生风险较高,工作人员就会把预报内容通过系统群发给相关领导和部门、群测群防人员,形成预警全面发布。

  今年入汛以来,我省先后出现5次强降雨过程,其间,发生地质灾害8起,险情29起。

  除了赵秀丽这样的群测群防人员,还有很多专业力量投入地质灾害巡查和监测。

  “虽然并非每场降雨都会引发地质灾害,但每一场降雨我们都得严阵以待,我们的职责就是要做好监测和预报预警。”8月20日中午,在地灾隐患点巡查4天后,省监测院邯郸分院技术负责人陈志返回了办公室。

  正是依靠这样的巡查和监测,以及及时的预警,我省对今年所发生的地质灾害险情都进行了及时处置,提前封闭有关道路,及时对受威胁的群众进行了转移疏散,成功避免了118户302人出现伤亡,避免了459间房屋遭受损失,避免直接经济损失约1370万元。

  8月19日,赵秀丽巡查完毕,掏出手机,打开一款可以让地灾信息第一时间上报给专业力量的专用软件,传输了几张现场拍摄的图片,然后输入了几个字:巡查正常。

  每一个隐患都要心中有数

  8月17日,赵德刚和肖震再次走进遵化市罗文峪村西北的山谷。谷内回响着流水的声音,两人的交流需要很大声才能听清。

  “这些碎石冲走了不少,幸好没形成泥石流。”二人驻足于一处废弃的采石场旁。他们是省监测院唐山分院的高级工程师,8月12日至14日那场强降雨之后,他们已经巡查了当地很多地质灾害隐患点。

  位于半山腰的这处采石点,碎石从山腰一直堆积到山脚。赵德刚介绍:“这些碎石足有五千方,一旦被洪水冲刷而下,谷口的居民就会受灾。”

  幸好这次降雨只“搬运”了一小部分碎石,罗文峪村没事。

  “即便没事,我们也要坚持巡查,对全省的地质灾害隐患做到心中有数。”省监测院院长侯军亮介绍,国务院颁布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省国土厅出台的地质灾害防治方案,都规定了要严格执行巡查监测制度,不仅要坚持雨前排查,还要做到雨中巡查、雨后复查。

  今年3月至5月中旬,省监测院组织了30个联合排查小组,对全省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了拉网式排查,最终确定隐患点4211处。按隐患点类型分,泥石流有1482处、崩塌1280处、滑坡717处、地面塌陷630处、地裂缝102处。

  我省地质灾害点呈现出数量多、规模小、分布散、危害大的特点,省监测院对这些隐患点实行了针对性的分类管理。其中,灾害特征明显、威胁人员生命安全,且近五年发生过位移或形态改变的552处,被列为A类点,要特别防范。

  在遵化,共排查出隐患点109个。遵化市国土局副局长郭江涛表示,排查为防治奠定了良好基础,该市在排查基础上,设置警示牌和灾害点标识,规划避险路线和应急避难场所,所有隐患点都设计了防灾方案。

  按照我省的安排,各地要将隐患点全部纳入群测群防体系,划定危险区、设立警示牌、制定防灾预案,落实防灾责任单位、防灾责任人、监测预警责任人。

  在侯军亮看来,防灾减灾,越是基层越是力量薄弱。同样意识到这一问题,遵化市从2015年起,开始购买省监测院唐山分院的技术服务。后者每年汛期都会派出技术人员常驻该市,全方位配合开展地质灾害培训、演练、应急调查等工作。因为效果突出,这一模式目前已扩展至迁安、迁西、古冶、丰南等地。

  对隐患做到心中有数的不仅是各级部门和技术支撑单位,在罗文峪,村民们的防灾意识也在增强。

  7月10日,遵化市在这里组织了一场山洪灾害群众避险演练,有300多位村民参加。模拟的场景就是因持续降雨,该村山体出现滑坡险情。

  “知道这块牌子干什么用吗?”8月17日,村里一块避险路线指示牌下,10岁的唐卓帅正在和小伙伴玩耍,听到问询,他扬起脸来回答:“发大水时,看着这个,能跑到安全的地方去!”

  每一次险情都要及时应对

  8月2日,243省道蔚县南留庄段,省监测院预警中心主任顾福计和几位技术人员停车驻足。一条130多米长的地裂缝从他们脚下沿公路向前延伸,最宽处达10厘米。

  当地人员介绍,裂缝是在7月24日那场降雨之后出现的。7月25日,张家口市国土局已赶赴现场进行应急调查。

  调查发现,采矿是造成裂缝的主要因素。243省道在这一段沿省界铺设,公路西侧是山西省广灵县多年前废弃的一处煤矿,但该矿闭坑前,近公路一侧留置的边坡结构遭受变形破坏,降雨加速了坡体向采坑方向滑动,出现坍塌,并导致坡顶的公路出现裂缝。

  这里过往的多是重型车辆,顾福计等人实地调查后提出建议:在边坡坍塌稳定或实施工程治理之前,划定危险区范围,设置警示标识;对该路段暂时封闭,过往车辆和行人改道通行。

  “从全国范围来讲,地质灾害隐患点从前些年的四五万处到现在的28万多处,大趋势是越来越多了,其中很多地质灾害是因为人类活动引起的。”侯军亮说。

  据介绍,采矿和工程建设等人类活动,本身会对岩土体造成破坏,影响地质结构平衡,加之部分工程在削坡过程中达不到设计要求,就会导致地质灾害。表现在山区农村,因为缺少平地,很多农民群众靠山建房,改变了坡脚的结构,却不做防护,埋下了隐患。

  有关媒体的报道印证了这一趋势。我省出现的地质灾害有很多出现在交通工程的周边:7月22日,382省道阜平段188公里600米处发生泥石流,多部车辆被困;7月24日晚,国道112线承德县安匠梁路段发生泥石流,造成交通中断;8月12日张石高速涞源段突发山体滑坡……

  每一次灾情发生后,国土、交通等责任部门都会第一时间作出响应。省监测院也需要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进行应急调查,拿出处置举措。

  今年以来,省监测院已先后在平山县杜家庄、满城县车厂村贯子峪东坡等几十处险情发生地展开应急工作。因为处置得当,截至8月中旬,今年发生的8起灾情中,仅有2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未超过7万元。

  “地质灾害防治的原则,应该是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侯军亮说。

  对地质灾害的治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举措,即工程治理和村庄搬迁。据初步统计,近年来,我省已对177处灾害点进行了工程治理,对受地质灾害隐患威胁的22处居民点进行搬迁。其中,张家口市城区崩塌治理工程、峰峰矿区采煤塌陷区搬迁工程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8月17日,遵化市国土局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他们将把矿山存在的地质灾害隐患纳入重点监控之中。

  相关

  我省有4000多处地质灾害隐患点

  一场大雨过后,新建房屋后面的山坡出现滑坡,汹涌而下的土石推倒了院墙,吞没了院子。房主在庆幸自己能逃生的同时,还有些不解:“咋也没想到这山坡会把院子吞掉!”

  这是今年汛期发生在我省太行山区的一次地质灾害。这位靠山建房的村民可能还不清楚,他身边的山坡上,那些松散的岩土体在水分饱和后,极容易从坡面脱离。

  近年来,我省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不断得到加强,防治体系也在不断完善。有关部门采用多种方式对地质灾害进行了宣传。但现实中,一般民众对身边的灾害还缺少认知。

  专家介绍,无论崩塌、滑坡、泥石流,还是地面塌陷、地裂缝,地质灾害从本质上说,都是地球表层的一种正常运动。但这种运动,给人类带来的却多是灾难。

  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对地质灾害以及各种自然灾害有一定的认识,增加对生存环境的科学认知。无论是在灾害多发区居住还是到那里出行,都需要有防范灾害发生的意识。尤其是进入灾害多发季节之后,更应该在头脑中绷紧一根防范灾害的弦。

  自然灾害的发生,有不确定性,但也有规律性。专家提醒,如果你生活在山区,居住场所的选址尤其要注意避开河道,避开落石点。靠山坡建房,一定要做好护坡。如果你到野外出行,也要关注天气变化和灾害预警信息。

  从政府部门来讲,灾害防范这根弦更松不得。在当前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中,已经有了相应的技术支撑体系。但地质灾害的具体防治,涉及交通、旅游、建设、教育、安监、水利、电力以及地方政府乃至村委会等多方面,需要有高效的运行机制去调度和安排。

  据了解,目前我省有4000多处地质灾害隐患点,涉及65个县(市、区)、4000多个村庄。每一个点,都大意不得。

  有专家建议,应该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乡村振兴计划中,借助国家战略的实施,进一步提高各地对于地质灾害的重视,提高广大群众对于地质灾害的认知,落实涉及地质灾害防治的规划和设计,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发生,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文/记者董立龙

关键词:地质灾害,预警责任编辑:陈美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