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驻张北县德胜村工作组干部刘光宇(中)正与德胜村村民们商量如何把德胜村的土豆推向电商平台。记者贾恒耿辉摄
1月18日,徐海成与妻子裴秀萍一起贴窗花,他们身后是即将完工的新民居,预计今年夏天全村人就能搬进新家了。记者贾恒耿辉摄
扫码看视频。记者贾恒耿辉张晶摄制
-开栏的话
春到燕赵气象新,奋斗故事最动人。在奔跑追梦、拼搏竞进中,我们将迎来农历乙亥新春。
一个个辛勤的身影,一段段感人的故事,一个个火热的场景,一项项可喜的创造,是河北奋进新时代的精彩注脚和生动证明。全省两会刚刚闭幕,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的全媒体记者又踏上了“新春走基层”的路途。从1月21日(农历腊月十六)到2月19日(农历正月十六),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多路记者小分队将切实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进家庭,记录各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省委“三六八九”工作思路,扎实抓好“三件大事”,推动高质量发展,打好三大攻坚战、改善和保障民生的实践和故事,用全媒体报道的形式,通过“报告春消息”“一线好故事”“从热销年货看供给侧改革”“陪你一起过除夕”“红红火火过大年”等系列报道和专题策划,和您共同见证新时代全面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奋斗又一春”。
作为本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报道的重要开篇,“新春走基层”今起开栏,敬请关注。
室外寒风刺骨,窖内温暖如春。1月20日,张北县德胜村村民徐海成正忙着分拣储存窖里成堆的微型马铃薯。“昨天张北丰茂公司订购了10万粒,每粒就按两毛五算,一下就能挣2万多元。总书记为咱筹谋致富路,小土豆变成了金豆豆!”
徐海成说的“小土豆”,其实是微型薯,是马铃薯的原种。靠着种植微型薯,2017年底,徐海成脱贫,还被评为“最美德胜人·致富带头人”。
让人们记忆犹新的是,2017年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踏着皑皑白雪来到德胜村。就在徐海成的家里,总书记和基层干部群众围坐一起算脱贫账。那时,德胜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12户445人,徐海成家是其中之一。
“德胜村主要种植马铃薯,但当时规模小,不成气候。总书记在俺家,看了微型薯瓶苗,得知种微型薯更挣钱,鼓励俺们把这个产业做大。”徐海成回忆说。
2017年春天,在省工信厅驻村工作组的帮扶下,德胜村一口气建起280个微型薯大棚,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只需花1000元,就可租1个大棚。
徐海成当年就租种了6个,卖出50多万粒微型薯,收入10万元。去年,他又扩大规模,与别人合租了20个微型薯大棚。“过去土豆论斤卖,现在种薯按粒卖,指甲盖大小一粒就能卖二三毛钱。今年能净赚20万元以上。”算起增收账,徐海成喜上眉梢。
如今,村里种植微型薯的农户已达180户。280个微型薯大棚种植,已经成了德胜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村党支部书记叶润兵介绍,去年村集体向村民出租大棚收入41万元,村民收入达560多万元,仅此一项人均增收4790余元。
2018年底,经张北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复核确认,德胜村只有1户2人因病达不到脱贫标准,贫困发生率为0.17%,实现了整村脱贫出列,摘掉了贫困帽。
新春来临,德胜村连连“得胜”——马铃薯成功注册了“御富德胜”商标,还通过了国家绿色认证;德胜村入选了第八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地里种下“金豆豆”,地上竖起“铁杆庄稼”。村里建了两座500千瓦光伏扶贫电站,去年收益达到72万元,村集体经济从弱到强,给未脱贫户每户年发放3000元,兜住了保障底线。2018年,村民人均收入达12000元,比2016年翻了近一番。
贴窗花、炸年糕、买年货,徐海成和媳妇正欢喜着准备过年。今年夏天,他们家会和村里人一起搬进统一建设的新民居,住上二层小楼。“盼着总书记能再来德胜村,看看俺们今天的红火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