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频道 > 全景河北

武安开展生态治理让废弃矿山披绿“重生”

来源: 河北日报  
2019-03-26 08:38:23
分享:

  初春时节,乍暖还寒,笔者在武安市淑村镇矿山整治修复区看到的是一片新景和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花砖砌筑的梯田里新覆盖上了松软的黄土,刚栽的松、柏等树苗迎风摇曳;人们忙碌着修筑游园、平整土地、栽树浇水……曾经的废弃矿山正在实现“美丽蝶变”。这是武安市大规模开展矿山生态整治修复的一个缩影。

  过去因无序开采形成的采矿坑。周航摄

  武安境内资源丰富,曾是全国58个重点产煤县之一和全国四大富铁矿基地之一。上世纪90年代末,在采矿业发展最高峰时期,各类生产矿井一度达3000多口,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但是对矿区地质、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严重破坏。据统计,全市因采矿造成的废渣尾矿压占、植被破坏、土地塌陷面积近10万亩,对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治理地质灾害、恢复矿区地质生态环境,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还百姓青山绿水,成为当地政府和群众的共同心声。

  工人们进行废弃矿山地质环境生态恢复治理。周航摄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统筹治理。遵循“宜林则林、宜耕则耕、宜建则建”的原则,近年来,武安市先后启动了49处露天矿山生态修复治理。2018年以来,争取上级治理资金上亿元,本地配套治理工程资金1.3亿元。累计完成露天矿山生态修复2300多亩,植树30万棵、小铁矿、小煤矿矿区专项整治面积12000多亩,恢复植被9000多亩,恢复耕地3000多亩,植树80多万棵,填充废旧井筒300多眼,全市矿山地质生态环境得到了持续改善。

  武安市矿石镇西石门村废弃矿山被生态修复改造成为景色优美的隆阜山风景区。周航摄

  多点发力,推动废旧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按照“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督促辖区国有矿山企业落实矿区环境治理主体责任。对集体个体矿山企业,在生产的,做好治理保证金收缴,督促企业加快推进矿区治理或组织治理;矿权灭失、责任人难以澄清的,积极申报立项,组织开展工程治理。多元化筹措资金,采取争取上级专项资金扶一点、乡村集体投一点、政府补一点、群众集一点的“四个一点”筹措模式,解决了治理资金不足的难题,促进了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原燕山铁矿地质环境恢复后一角。周航摄

  将淑村镇兆华、通方、金葫芦等7个集中连片的露天矿山治理区整合,高标设计治理。能开发成耕地的,采取取土垫地、砌筑梯田的方式,做到占补平衡。不能复垦的按照地形地势顺势而造,进行绿化美化和景观打造,将废渣乱堆、沟壑纵横的废弃矿区治理成集种植、养殖、休闲、娱乐为一体景色优美、绿树成荫的旅游景区。

  把原有的矿山废弃地治理成山坡林地和可耕种的梯田。如西寺庄乡中寨村北燕山铁矿经过长达20年的开采,形成了大面积沉陷区,地表裂缝长达数百米,最宽处达2.2米,堆积的矿渣达58万多立方米。该项目通过科学整治,累计完成土地修复710余亩,耕地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山坡地种植核桃、苹果等果树。玉米秸秆用于养牛场的青储饲料,利用养殖场粪便生产沼气,供附近近千户村民的生活用气,沼液、沼渣增加土壤肥力,探索出一条生态循环的发展之路,曾经的废弃矿山变成了瓜果飘香的“世外桃源”。

  原燕山铁矿地质环境恢复中因地制宜建造的游园。周航摄

  利用大型矿山遗存的大量废弃矿渣对土地进行平整覆土,建设农耕用地,减少渣堆污染,控制水土流失。如西石门铁矿生态恢复项目通过政府和企业合作开发、共同建设的方式,对旧矿进行了生态恢复和综合整治,累计投资1.01亿元,利用尾砂造田1050亩,植树50.2万株,绿化荒山3800亩,建成了集休闲、观光、文化于一体的矿山公园,经国土资源部评审确认,成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矿山公园”。公园总面积占地6.5平方公里,设有矿业遗迹观察区、地质环境治理成果区、生态养殖区和博物馆区,浓缩了河北省铁矿开采行业的勘察史、开采史,丰富了矿山旅游文化资源。(通讯员牛纪中、周航记者白增安)

关键词:生态,武安责任编辑: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