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频道 > 专题库 > 专题新闻

赤城发展特色产业鼓起贫困农民钱袋子

来源: 河北日报  
2019-07-16 16:00:54
分享:

  2500个白色大棚整齐排列,棚内西瓜长势喜人。近日,在赤城县马营乡千亩麒麟西瓜种植基地,40多位当地村民正在忙着为瓜秧打叉、疏条。

  “在这儿打工每天的工资是120元,车接车送,日清日结,天天见现钱。”62岁的墩上村妇女解占风说,一个月能挣3600元,从4月初干到9月底,可挣近2万元。加上30多亩地的租金1万多元,我家一下子就脱贫了。

  “我这儿的西瓜快要上市了。”望着即将成熟的麒麟瓜,来自浙江的投资商贾季伟非常高兴,“这里气候凉爽,昼夜温差大,别的地方的西瓜都拉秧了,我这才开始上市,所以我的瓜虽然还未成熟,但早已被北京、广东等地的客商订购了。如果按每公斤4元来算,预计今年产值可达1500万元。”

  “这个麒麟瓜种植园区是我们培育出的一项脱贫产业。”马营乡党委书记赵建忠说,马营乡地处偏僻,干旱缺水,过去村民种玉米、土豆等基本上不挣钱。今年引进了麒麟瓜项目,流转土地1100亩,年租金44万元,惠及2个村262户,其中贫困户58户。当地农民既可得租金,还可以打工挣薪金,贫困户还能得股金,一举多得。

  “改变过去靠天收的局面,引进能人大户,通过土地流转,建起特色产业,让贫困群众在产业扶贫中鼓起钱袋子,是赤城县打好脱贫攻坚战的主要做法。”赤城县委书记郭新耀说,通过产业扶贫,才能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

  赤城是北京北部重要的生态防护屏障和饮用水源地。为防沙源、保水源,留住绿水青山,该县先后砍掉70多个可能造成污染的经济合作项目,关停了近百家污染企业。长期以来,赤城农民以种植玉米、土豆等传统作物为主要经济来源,生产生活相对落后。

  近年来,赤城县坚持“把创业户放到产业链上,把留守户放到公益岗上,把困难户放到保障线上”,强化产业就业扶贫,建立稳定长效脱贫机制,构建起“2环3带18个示范基地50家龙头企业”的产业格局,实现了乡乡有示范园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户户参与脱贫产业。

  马营乡发展麒麟西瓜,雕鹗镇弘基牧业建起了彩椒基地。

  雕鹗镇上虎村张家口弘基牧业公司旁边,“供京蔬菜标准化示范园区”巨大牌匾分外醒目。在日光温室大棚里,彩椒秧已有半人多高,各式彩椒鲜亮夺目。

  “过去我们种植大白菜、空心菜等大路菜,效益不太明显。”弘基牧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贾铁斌介绍,经过中国农科院有关专家论证和试种,种植进口彩椒产量高、营养丰富、口感好,我们就把315个大棚全部种植了彩椒。

  “最多时一天能摘5万多公斤彩椒,一公斤彩椒的价钱相当于好几公斤大白菜价格。”贾铁斌说,315个大棚年产蔬菜1500吨以上,产品不仅销往北京、上海等10多个城市,还远销俄罗斯等多个国家。

  蔬菜大棚里,员工们统一着装,绿马甲、黄帽子,正忙着给彩椒疏果。“我们现在每天工作8小时,早晚都有班车接送,成了上班族了!”今年50岁的上虎村村民任少云,已成为带班长,月工资3000元,年终还有效益奖,仅去年就挣了4.2万元。

  像任少云一样,弘基牧业常年安排周边5个村的100多名贫困人口就业务工,年人均打工收入2万元左右。此外公司还流转上虎村和下虎村土地683亩,24户贫困户年人均租金收入1.4万余元。

  在赤城,像弘基牧业这样的项目还有不少。2018年,全县十大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带动9086名贫困户年人均保底增收534元。预计今年全县优质蔬菜产量达10万吨,实现产值4亿元,可带动2.2万农民稳定增收。

  除了蔬菜、杂粮、水果以及养牛、养猪等产业基地外,赤城县还引资积极发展旅游产业,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7月中旬,走进赤城县海陀小镇旅游度假区,清风习习,凉爽宜人。

  该项目由河北奥伦达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于2015年投资建设,以“产业基地+休闲度假+贫困农户”扶贫模式,助力脱贫攻坚。

  “自打项目入驻以来,我们这些农村妇女就有了活儿干。现在我每天的工资是130元,一年下来,守着家门口就能挣3万来元。”闫家坪村村民宋玉兰高兴地说。

  “我今年64岁,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丈夫因脑梗丧失劳动能力。这么大岁数,外出打工没人要,过去全靠那几亩薄地生活,日子过得非常艰难。”宋玉兰说,这个旅游项目来了以后,他们以土地入股,年年分红,到2018年底,已分红10万元,彻底告别了穷日子。

  “到目前,旅游项目一期的山口景观、千亩花海和房车露营公园等已建成,已吸纳60名贫困人口成为企业的固定员工,他们人均月收入2000多元。现在是旅游旺季,每天还有200多名临时工在景区干活。我们也希望为当地贫困户脱贫摘帽做出更大贡献。”该度假区一位负责人说。

关键词:扶贫责任编辑:刘政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