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在栾城区柳林屯乡范台村草莓种植基地的一座育苗大棚内,檀增顺(右)正与种植户王龙一起查看草莓苗长势。记者董昌摄
7月12日,初伏。
石家庄市栾城区柳林屯乡范台村的草莓种植基地里,干活的人不多。一个消瘦的中年男子,钻进了一个草莓育苗大棚。
“书记,这大热天儿,您咋又来啦?”大棚里,正蹲着间苗的王龙边擦汗、边起身。
“咋了?你这大学生能吃的苦,俺这地道的庄稼汉还会吃不了?我看看用无土栽培技术育的苗怎么样了。”
王龙口中的书记,就是全省“千名好支书”、范台村党总支书记檀增顺。是他,揣着要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的一颗初心,放下了日进斗金的生意,回村当起了“穷支书”。17年如一日,他不仅让穷村换了新颜,还带领着父老乡亲走上了发展草莓种植产业的康庄大道。
丢下生意回家乡,誓让穷村换新颜
67岁的老党员檀海发还清楚地记得檀增顺回村当干部那年的事:“增顺回来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村东、村西各打下了一眼井!有了那两眼井,村里才告别了吃水难的日子!”
在村民眼里,檀增顺对大家的好,远不止打下的那两眼井。
“增顺是个能人,2001年之前他带着一班人在石家庄搞建筑,每年稳稳当当收入小20万,不光建了新房,还是村里第一家买轿车的。”檀海发说,那会儿村里还很穷,全村564户、2352人,人均纯收入只有640元。“是乡里的干部找到增顺,想让他回来带着大家伙儿一起致富。”
在小20万的稳定收入和“费力不讨好”的村干部之间,檀增顺家的“天平”彻底倾斜了。“从老人到爱人,再到孩子,没有一个支持我回村的。”
但看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老乡亲,身为党员的檀增顺毅然作出了决定:回村,带领乡亲们致富奔小康!
“俺是农民的儿子,父老乡亲是俺的衣食父母、兄弟姐妹,俺有责任带着他们过上好日子!”
2002年初,檀增顺当上了村党支部书记。上任的第一天,除了得知村集体账上没有一分钱外,他还接到了乡亲们给他的“下马威”:“村东、村西的乡亲都向我反映吃水难!”
打井便成为檀增顺能否取信于民的第一个考验。那段时间,他一边找打井队,一边想办法凑钱,还把刚结回来的2000元工钱支付了打井队的工资。
看着两眼井出水了,乡亲们也逐渐认可了檀增顺。
随后,在檀增顺带领下,范台村又硬化了全部街巷,装上了路灯,还修建了村民广场,并进行了垃圾治理,让穷村换了新颜。
发展草莓产业,打造区域化品牌
走出了无土育苗大棚,檀增顺又一路向着摆放着建材的一处空地走去。
负责施工的村民代表檀文亮和檀东波正在看规划图,这是范台村为了壮大集体经济而建设的一个2000平方米的日光温室大棚。“我计划在这用无土栽培技术育脱毒的草莓苗,这一个棚就能满足整个乡镇的用苗需求,不仅能整体提升草莓的品质,还能降低种植户外出采购的成本。”檀增顺说。
“增顺叔,外面有人说,咱们村的草莓本来就卖得不错了,可你还在不停地‘折腾’新花样!”檀东波开了句玩笑。
檀文亮告诉记者,2002年檀书记为了给村里谋划产业,自掏腰包带领大伙儿到满城参观大棚草莓,看到一个棚一年能有两万多元的收益,他当即拍板购买了3万棵草莓苗。
种苗运来了,村民们顾虑重重,怎样种,种了卖给谁,亏了谁负责。“檀书记带着几户思想解放的党员户种草莓,他们一边学习技术资料,一边探索管理方法。有的时候,檀书记一连四五天吃住在大棚中不回家。”檀文亮说,那年四个草莓大棚收入四万元。
草莓试种成功后,当年范台村新增温室大棚50个。随着种植面积扩大,檀增顺又开始琢磨怎么把范台草莓宣传出去,在2003年举办了首届草莓采摘节,让范台草莓一炮打响,并给乡亲们带来了150万元的经济效益。如今,范台村已连续成功举办了十七届草莓采摘节,全村人均收入由2001年的640元增长到了17000元。
党建引领传承善美乡风
“党旗飘起来,百姓乐开怀,幸福更长久,永远跟党走。”在范台村的村民广场上,这20个字格外显眼。
“瞅瞅,俺们村街上为啥看不到垃圾?是增顺每天早上跟着垃圾车收集垃圾,让大伙儿养成了好规矩!”80岁的老党员檀兵福说,传承善美乡风远不只这点内容,村里还成立了红白理事会,红白事都有统一的标准。“攀比的少,省下来的钱不仅能孝敬健在老人,还能培养下一代。”
文明的风气,需要引领和传承。“在范台村,只要定下来的规矩,党员干部肯定会第一个带头。”
在上级党组织的支持下,范台村作为全区试点村于2017年7月成立了联合党总支,并组建了范南、范北、范中三个党支部,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党总支每月召开一次全体党员大会,除了加强政治学习外,还共同研究产业发展等问题,同时开展党员包联困难户、和谐家庭评选等系列活动。檀增顺说,要走好乡村振兴路,必须有一面鲜红的党旗作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