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频道 > 全景河北

这81个字,关乎每一个河北人的福祉

来源: 长城网  
2019-11-08 17:40:46
分享:

  11月6日至7日,中国共产党河北省第九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召开。

  会议对“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不断增进广大人民群众福祉”进行了部署,提出六个必须“构建”:

  构建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

  构建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

  构建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构建健康河北制度体系,

  构建滚动实施民心工程工作机制,

  构建精准扶贫脱贫防贫长效机制。

  这81个字,无论是“机制”还是“体系”,都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每一个河北人的民生福祉。

  就业:“更充分”“更高质量”

  就业乃民生之本。

  街叔了解到,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城镇新增就业81.3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95.74%;全省城镇新增就业、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就业困难对象实现再就业三个就业群体均已经完成全年任务目标的9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3%,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

  从已有的数据来看,全面超额完成全年就业目标任务已无悬念。而构建“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促进机制,无疑为河北省促进就业工作提出更高要求。

  如何理解“更充分”就业呢?街叔以为,这几年来我省在化解过剩产能、破除无效供给、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优化升级,以及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都市农业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与此同时在就业方面出现新的问题,结构性就业矛盾更加突出,比如,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高层次研发人员、高技能工人和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不足,部分新成长劳动力的实践能力还难以跟上市场变化,大龄低技能劳动者就业难题或将持续存在等。

  从省委全会传递出来的信息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未来一定会更加注重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不断拓展就业新空间,在高质量发展中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进而在“更充分”的基础上提升就业质量。

  如何理解“更高质量”就业呢?对于劳动者而言,“高质量”体现在持续增长的劳动报酬、稳定的工作机会、良好的就业环境、完善的社会保障以及体面的社会地位;对于市场主体而言,“高质量”体现在不断优化的劳动者结构和不断提升的劳动者素质带来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更具竞争力的优势。

  这项工作,河北省一直在做。在不断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促进就业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共培养中职毕业生185.6万人,高职毕业生83.26万人,分别年均开展各类培训65万人次、70万人次,每年安排近3万残疾人参加技术培训。

  可以想见,无论是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还是城镇各类就业困难人员,亦或是其他就业群体,未来会有更多人受益于这样的培养和培训机会。

  教育:“终身学习”

  2018年12月25日,河北省教育大会发出了“由教育大省迈向教育强省的新跨越”的号召。

  这次会议上,围绕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作出部署,提出要优化配置教育资源,统筹推进学前教育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职业教育做大做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在街叔看来,构建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则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比如围绕“终身”二字,就意味着要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健全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保障机制,完善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统筹协调发展机制。

  比如围绕“教育”二字,从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老师方面来看,就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就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聚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上面提到的“学校教育”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教育”,但如果要理解“体系”,那还需要有更广阔的视野。

  比如“家庭教育”常常被忽视,或者并未提升到应有的重要位置。当前有些家庭存在只养不教、养育能力缺失等问题,甚至家庭成员的教育能力无法满足现实的需求,无法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互衔接、良性互动。当然,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这都将会成为“家庭教育”的应有之义。

  此外,还需要关注的就是教育“新业态”。当前,网络教育和人工智能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如何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发展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方式,进而建设学习型社会,这将成为实现“终身学习”的一个重要领域。

  社保:“覆盖全民”

  社会保障体系有多重要?

  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生育、死亡、遭遇灾害……当面临这些情况时,人们的基本生存与生活需要往往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为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就需要制定社会保险、救助、补贴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就构成社会保障体系。

  我们看几组数据:今年前三季度,河北全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315.44万人、556.36万人、940.71万人,分别比年初增加54万人、10万人、60万人,均已提前完成全年扩面计划。

  全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486.65万人。全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征缴收入1213.2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18.45亿元。

  权威数据显示,2018年河北省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人均提高5%,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每人每月增加18元,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均年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490元,农村低保平均标准提高12.5%,新建95家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这些数据说明,无论是社会保障覆盖面,还是城乡居民所享受的社保福利水平,都在不断提升。

  横向来看,如何实现“覆盖全民”,这是下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

  街叔举个例子。河北省社会保险惠及面已经大大扩展,参保人数持续增加,但同时也应该看到,还有部分社会成员没有参加社会保险,尤其是流动性较强的工薪劳动者参加社会保险的比重还很低,如何让社会保障覆盖到这部分人,这是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此外,如何进一步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健全残疾人帮扶制度,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等,这些都是构建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所需要关注的重点。

  从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到社会保障体系,这项涉及千千万万人的民生福祉工程正在全面推进。

  医疗:“健康河北”

  当前,河北已经成立高规格的健康河北领导小组,组长是省长许勤,副组长为省委副书记赵一德、副省长徐建培。

  今年9月21日,健康河北领导小组审议了《关于开展健康河北行动的实施方案》和《健康河北行动(2019-2030年)》。

  从“开展健康河北行动”到“构建健康河北制度体系”,由领导小组会议到省委全会,这中间不只是几个字的变化,更意味着“健康”的分量在全省各项工作中的位置更加突出。

  为什么要把“健康河北”摆在如此重要的位置?

  一句话: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不断提升人民健康水平既立足当下,也着眼长远。

  街叔在省卫健委官网发现,早在2008年5月,河北就已经在全省开展“健康河北”科普宣传活动,活动通过在农村和城市社区开展系列、有效的知识传播和技术推广等活动,实现提高基层卫生技术服务水平、农村和城市社区居民健康素质两个目标。

  构建健康河北制度体系意味着,河北将全面促进卫生健康领域由以“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

  目前,针对主要健康影响因素、重点人群和重大疾病,河北实施了健康知识普及、妇幼健康促进、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等15个专项行动,朝着全方位、全周期维护人民健康的目标而努力。

  相关资料显示:重点人群主要指,妇女婴幼儿、中小学生、劳动者、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维护群众全生命周期健康,实施妇幼健康促进、中小学健康促进、职业健康保护、老年健康促进等行动。

  重大疾病主要指,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癌症防治、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糖尿病防治、传染病及地方病防控等。

  民心工程:“滚动实施”

  何为“滚动实施”?

  街叔看来,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需要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

  比如2018年河北着力实施了20项民心工程,不仅全部完成,而且部分还超额完成,最大限度地让群众得到实惠。

  在2019年河北再次提出要着力完成20项民心工程,从内容来看涵盖了群众的衣食住行,包括了儿童的幼儿教育、农村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年人就业、老年人养老、贫困残疾人生活等方面,覆盖了重点人群。一些民心工程衔接2018年相关工作,同时也为下一步更高水平的民心工程打下基础。

  2月11日,春节后上班第一天,河北召开高规格的省市县乡四级干部网络视频会议,安排部署了“三深化、三提升”活动,其中之一就是“深化20项民心工程、提升保障改善民生水平”,这次被媒体称为“省委书记、省长吹响节后开工‘第一哨’”的会议上,省委书记、省长亲自“挂帅”,要对“民心工程”亲自抓、负总责。

  为何“滚动实施”?

  街叔能够感受到,每一项民心工程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协调全省各地各有关部门齐心合力完成。这里面涉及的工作,有的是长期性的需要年年接力,有的是年度性的,当年即能完成。

  为了让群众从民心工程中持续得到更多实惠,就有了构建“工作机制”的必要性。

  街叔梳理发现,此前全国各地惯以将年初在两会上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措施称为“民生实事”。在河北,“民心”与“民生”相比,一字之变折射的是党委和政府执政和施政理念的转变。

  而将之建立成“工作机制”则意味着这项工作一定会“压茬推进”,一项工程要接力另一项工程,循序渐进,层层推进,每个阶段都要扎扎实实,力求最佳效果。

  毕竟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新的起点。

  精准扶贫脱贫防贫:“长效”

  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之一,精准脱贫工作是必须要完成的工作。

  在这方面,河北的脱贫工作卓有成效:2018年,河北省推进扶贫脱贫工作,打了一个翻身仗,在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和东西部扶贫协作考核中取得了好的成绩。

  数字最具说服力:这一年河北省65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2510个贫困村出列,21个贫困县摘帽出列,贫困发生率由2017年的1.86%降至0.78%,圆满完成年度脱贫任务;10个深度贫困县共减贫20.8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8.02个百分点。

  而尚未脱贫的贫困县和贫困人口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共有39.95万贫困人口、13个贫困县。今年年底确保33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13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剩余的6.95万人到2020年上半年全面脱贫,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告别绝对贫困后,如何建立防贫的长效机制?这需要提前谋划。

  河北已经在行动。按照要求,即使脱贫后,从省到市到县,各级包联贫困县乡村和贫困户的领导干部,还有扶贫工作队和驻村工作组,要做到“四个不摘”,即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为了一个目的:坚决防止返贫。

  “长效机制”则意味着,还要进一步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确保可持续发展,这就要结合正在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突出抓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科技扶贫和易地扶贫搬迁。

  以刚刚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奖的先进单位邯郸魏县为例。

  建立扶贫脱贫防贫工作机制,设立精准扶贫防贫服务中心,为贫困群众提供综合服务的创新平台,受到国家和省有关部门肯定;

  设立“预警检测线”,将收入不稳定的已脱贫户和未纳入建档立卡的低收入户作为防贫重点群体,将支出超过此线的纳入防贫重点对象;

  设置“防贫保障线”,对收入低于此线的,凡符合救助条件的发放保险金;

  魏县的这一系列做法都可圈可点。

  此外,为杜绝一“保”了之,坚持从增强“造血”功能入手,安排干部帮扶,因户施策,通过产业扶持、引导就业、兜底分红等方式,提升抗击风险能力。

  就这六项民生保障制度而言,都是涉及全局,覆盖全民的,也是一个长期的构建过程,需要久久为功,持续发力,因为它与每个人的福祉息息相关。

关键词:第九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责任编辑:裴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