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河北实践
——党的十九大以来省人大常委会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纪实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新使命呼唤新作为。党的十九大以来,在省委坚强领导下,省人大常委会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认真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不断创新人大工作体制机制,从生动实践中坚定制度自信,在发展创新中续写新的辉煌,立法、监督、代表工作等方面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两年来,制定和修改了一批重要法规,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两年来,人大监督依法尽责,保证了宪法法律有效实施,促进了“一府一委两院”加强和改进工作;
两年来,代表密切联系群众,建言献策渠道更多、回应更快,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注入新动力。
“人大制度和人大工作只有不断回答新课题、应对新挑战、解决新问题,才能保持根本政治制度的生机和活力,才能赋予这一制度新的内涵和使命,实现与时俱进。”省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大兴学习之风,筑牢思想根基
“既通‘天线’,又接‘地气’,让人大开眼界!”省人大代表苏丽静感慨,通过集中充电,能学习领会党中央决策部署、人大工作新要求,还能解决基层人大工作实践中的困惑,这样的培训很“解渴”。
奋进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如何更好承担起党和人民交给的光荣任务?
迫切需要一场大学习!学习好、研究好、宣传好、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是做好新时代人大工作的根本保证。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决定,在机关和全省人大系统来一场大学习,切实筑牢思想根基。
——全面学、深入学、持续学,不断兴起学习贯彻热潮。
2018年9月,全国人大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交流会在石家庄召开。
如此高规格的“大学习”在河北举行,在我省人大事业发展史上是第一次。全国人大和各省市区人大负责同志齐聚河北,交流经验、深化认识,为人大工作创新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引领。
党组成员带头学;机关干部日常学;常委会组成人员专题讲座学;人大代表聚焦履职学;将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作为党组会议、主任会议、常委会会议首要议题……一系列联动学习制度,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思想深入人心、落地见效。
——深入探索、深化研究,不断取得丰硕理论成果。
深入研究新情况新问题,组织全省人大系统撰写理论研讨文章530余篇,形成一批具有河北特色的人大理论研究成果,为更加扎实有效做好人大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学习让大家信仰更坚定——
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让大家思想受到震动,精神受到洗礼。“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了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认识,要切实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把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坚持好、实践好、发展好。”省人大常委会常务副秘书长吴时茂深有感触。
学习让大家对党更忠诚——
全过程、各方面,自觉把坚持党的领导作为人大工作的生命线,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放在首要位置,严格落实向省委请示报告制度……多措并举,确保各项工作始终在党的领导下进行。
学习让大家方向更明晰——
谈思路、畅想未来,大家方向更加明晰,斗志更加昂扬。“要始终把人民作为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有效行使监督职责,让群众真正感受到人大制度的优势和功效。”省人大常委会农工委主任梁久丰说。
大家纷纷表示,要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真抓实干、求真务实,奋斗拼搏、担当作为,用过硬作风和出色实绩,努力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积极贡献。
突出主导作用,科学民主立良法
11月12日至13日,第四届中美省州立法机关合作论坛在石家庄举行。窗外寒意阵阵,屋内暖意融融,中美人大议会负责人、专家学者等350人相聚一堂,围绕省州立法交流思想、启发思路、扩展协作。
在与会嘉宾见证下,24个项目和事项在论坛上集中签约,总投资约4.95亿美元。其中,中美地方省州立法机关合作事项3个,中美省州立法机关合作迈出关键一步。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党的十九大以来,省人大常委会紧扣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坚持立法先行,立改废释并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逐步完善。
立法成绩单令人欣慰:截至目前,本届人大常委会共制定法规26部,其中创制性立法占比过半。“这两年的立法工作呈现数量多、分量重、节奏快、质量优的特点。”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周英说。
——改革立法,为万事立仪表。
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到哪里,立法就跟进到哪里,确保重大改革于法有据。
率先发起京津冀协同立法倡议,三省市就大气污染防治、道路运输等十几部法规开展协同立法;
制定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水污染防治条例,作出促进秸秆综合利用和禁止露天焚烧的决定,助推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制定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条例等法规,推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破解流动人口管理难题,出台租赁房屋治安管理条例,以房管人制度翻开时代新页……
一批事关国计民生的法律法规相继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夯实法治基础。
——民生立法,一枝一叶总关情。
面对人民群众关注的“难点”“痛点”,省人大常委会推动相关领域立法蹄疾步稳。
强化校园欺凌防范,对于学校安全进行专门立法,依法保护师生合法权益;
出台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对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社会保障为支撑的养老服务模式进行规范;
制定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摊点管理条例,守卫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进入新时代,立法工作紧紧呼应着7500多万河北人民不断升级的民生期待。
欲立良法,必循其道。省人大常委会把深入推进科学立法和民主立法,作为提高立法质量的根本途径,着力推进地方立法改革,完善立法体制机制。
建立并实施法律通过前评估制度、立法专家顾问制度,让立法更加科学缜密;及时咨询全国人大相关部门指导意见,完善法规草案征求意见机制,确保法规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随着这些创新举措的推出,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脉搏日渐强劲。
“人民的信赖、支持和拥护,始终是国家根本政治制度的深厚力量源泉和牢固政治基础。”周英说,将一以贯之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增强立法针对性、有效性、可操作性,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开展“法律巡视”,打出监督“组合拳”
“监测设备装在什么位置?”“监控数据有没有联网?”10月22日,刚走进邯郸市磁县观澜城项目建筑工地,执法检查组成员、省人大代表张树明就拿着“账单”逐项对账。
跟踪问效,动真碰硬。这是省人大常委会深化三项联动监督执法检查组进行执法检查的一幕。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党的十九大以来,省人大常委会认真履行监督职责,不断完善监督机制,改进监督方式,加强对宪法法律实施和“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依法推进法治河北建设。
——管好政府的“钱袋子”,国有资产监督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我省国有企业资产“家底”有多厚?9月25日,省政府向省人大常委会会议报告了2018年全省及省级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全省国有企业资产总额28145.48亿元,同比增长12.78%。
我省在全国率先建立向人大报告国有资产制度,自2018年起,省政府每年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全口径亮出国有资产“家底”。
不是一听了之,而是一追到底,督促问题解决。省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提出,个别企业存在资产负债率较高等问题,建议强化高负债国有企业债务风险管控机制。
——创造性开展三项联动监督,探索出一条人大监督新路。
“去年煤改气后,取暖季花了多少钱?”10月22日,在磁州镇北来村村民马玉花家,执法检查组成员、省人大代表李志辉上前询问。
马玉花当下算起账来:“一天烧10多立方气,除了政府补贴的,自己掏了两三千块钱。”
10月中下旬,省人大常委会深化三项联动监督工作组成三个执法检查组,分赴各设区市开展执法检查。坚持问题导向,实地检查与随机抽查、调查问卷相结合,对违法行为点名曝光,这些创新举措让被检查对象连呼:“不严格遵守法律,根本过不了人大这一关。”
这是我省在监督工作上的一大创新。2018年,省人大常委会首次以四级人大联动方式,同时聚焦大气污染防治、扶贫脱贫攻坚、优化营商环境三项重点工作开展“捆绑式”监督,全省3.5万余名五级人大代表全程参与,推动了相关工作的改进提升。
——“全链条”监督,用监督刚性增强监督实效。
“招工难、就业难并存现象如何破解?”“怎样让贫困人口实现就业脱贫?”今年9月,在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就业促进“一法一条例”实施情况的专题询问中,常委会委员一针见血的询问引发关注。
这是省人大常委会按照确定议题、组织实施、报告情况、组织审议和专题询问、推动问题解决、跟踪问效六个环节,开展的一次“全链条”监督的范本。
听取审议关于全省经济结构调整和化解过剩产能的报告,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开展禁毒、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检查,着力破解民生难点;强化生态环境监督,连续7年把大气污染防治作为监督工作重中之重……聚焦生态环境、民生保障等重点问题和领域,省人大常委会打出监督“组合拳”,用监督刚性增强监督实效。
“人大监督最根本的目的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乔书平表示,必须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以人民满意为标准,扎扎实实开展监督工作,切实推动现实问题的解决。
履职听民声,架起“连心桥”
“如果不搞人大代表票决制,‘看病不交挂号费’这项意见很难进入视野。”正定县人民医院院长李文革感慨道。今年1月,正定县人代会召开,人大代表无记名投票表决确定县政府2019年10件民生实事项目,“全面取消县医院普通门诊挂号费”高票入选。
看病不交挂号费,看似一件小事,却大大便利了群众就近就医。从“为民作主”到“由民作主”,民生实事人大代表票决让正定群众收获满满的获得感。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省人大常委会选任代工委副主任姜虹表示,我省有15.5万名各级人大代表,我们将积极探索新途径新方法,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健全代表联系机制,在激发代表履职活力上出新招。
9月26日,列席省人大常委会会议的人大代表应邀参加座谈会。约两个小时里,14位代表结合履职经验踊跃发言,“干货”满满。
从2018年起,省人大常委会建立与列席常委会会议的人大代表进行座谈的机制,加强与人大代表联系。此外,邀请人大代表参加执法检查、调研,在地方召开人大代表座谈会,已成为联系代表的又一个重要渠道。
人大代表广泛深入参与立法、视察、执法检查等活动;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每人定向联系7至8名基层省人大代表;邀请150名全国和省人大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切实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省人大常委会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
——创新平台增实效,打通联系群众“最后一公里”。
“别看只有几厘米,但让我看到了人大代表为老百姓办事的实诚!”邯郸市邯山区民呼回应中心依托人大代表之家开展代表接待选民活动,农林二社区居民翟美云提出“希望抹平家门口污水井盖”心愿后,仅仅两天便如愿以偿。
为促进代表“接地气”、履职“全天候”,省人大常委会探索出一条以创建人大代表之家(站)为抓手,充分发挥代表主体作用的工作路径,目前全省各乡镇(街道)已建立人大代表之家4595个,实现乡镇街道全覆盖。
今年以来,“河北发展、人大尽责”主题实践活动在全省扎实开展,各地围绕密切联系代表和群众,不断推动人大代表之家体制机制创新发展,一大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烦心事、难事得到及时处理。
——多管齐下抓落实,建议办理有着落。
“我们提的建议不光是件件有答复,还‘落地有声’了。”去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祝淑钗提交了一份“加大对河北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补助力度”的建议,很快得到国家部委回应。2018年,中央新增河北调剂金补助29.8亿元,350万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因此受益。
本届以来,省人大代表共提出议案35件、建议2048件,河北代表团全国人大代表提出议案59件、建议833件。
数千件承载着代表汗水和辛劳的建议,每一件的回复和办理都是对民生关切的回应。全省人大系统大胆探索代表建议督办新方式,一批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出台,一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好事真正实现。
会同有关部门召开重点代表建议督办工作座谈会,建议办理更加精准高效;邀请人大代表现场考察开门办案,面对面沟通共商解决办法……多措并举抓督办,让更多代表“好声音”落地见效。
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我省人大工作的创新实践证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历史必然,也是新时代的实践要求。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将不负人民重托、无愧伟大时代,为河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好制度保障,不断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完善发展。 (记者 周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