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频道 > 国家安全 钢铁长城 > 身边的安全

Siri爆出“窃听门”,如何保护我们的个人隐私?

来源: 保密观微信公众号  
2020-03-09 14:14:44
分享:

  说起Siri,相信大家不会陌生,这是苹果公司在iPhone 4S时代推出的智能语音助手,一直是苹果公司产品的一大“卖点”。

  可是谁能想到,向来以“隐私卫士”自居的苹果公司,居然偷偷让Siri窃听用户的对话,并上传到了服务器。

  2019年8月,英国《卫报》爆料, Siri会在未经用户允许的情况下,将用户录音上传到服务器,并且发送给苹果外包的承包商进行人工分析。

  据一位苹果外包承包商员工透露,这些岗位“并没有太多要求,我们可以自由查看的数据量相当广泛。”他选择曝光这些事情的原因是,担心这些隐私信息被泄露。

  根据他的说法,Siri 的意外激活会导致很多敏感内容被记录并上传到苹果服务器,Apple Watch(苹果手表)和Home Pod(苹果智能音箱)是常见的泄露源。

  数据掘金不择手段

  其实,在数据掘金的互联网时代,私下收集用户数据信息的并不是苹果一家,可以说,苹果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此前,就已经有媒体披露,亚马逊有专门员工收听语音助手Alexa的录音,该录音会被保存,且与用户的账户相关联。

  另外,谷歌也曾被报道其员工会收集Google Assistant的录音。

  虽然目前苹果、亚马逊、谷歌等已相继关停或收缩人工语音分析业务,但消费者对于科技公司屡屡采取“马后炮”、而非事先完全告知的做法颇有诟病,对于隐私被泄露愤怒不已。

  数据泄露事件频发

  随着互联网智能化和数字化程度不断加深,大量涉及个人隐私、财产信息和行为轨迹的数据在互联网上存储和运输,近年来,用户数据大规模泄露事件屡见报端。仅2018年,就爆出了某地方卫生系统出“内鬼”,泄露50多万条新生婴儿和预产孕妇信息;多家美容医院的客户信息被窃取;某知名酒店5亿条数据泄露等新闻。

  那么,到底是谁向我们的个人信息伸出了“黑手”呢?

  360安全资讯发布的《2019年Q1全球大规模数据泄露事件分析》,曾提到了数据泄露的几大来源:

  1.互联网服务公司是大部分泄露数据的来源,涉及社交网络、在线招聘网络、数字营销公司、电商平台等。

  2.公共服务机构,包括医疗机构、银行、天然气公司、电信运营商等。

  3.教育、政府机构的数据泄露也较为严重。

  自我保护时刻警醒

  作为普通网民,对于那些网络黑客导致的数据泄露我们可能束手无策,但网络隐私尤其是移动网络隐私,却与我们的日常行为休戚相关。在此,“保密观”给大家提供几个信息安全小建议:

  一、定位功能谨慎开启。手机的GPS定位功能可能暴露我们的位置信息。当位置信息积累到一定量,通过分析很容易推断出用户的工作地点、工作性质、家庭住址、生活规律等。所以,在不使用必要软件时应尽量将GPS置于关闭状态。

  二、严控手机敏感权限。咱们使用的手机一般是安卓或者苹果系统,手机设置里都有“隐私”选项,如果不放心,可以在使用APP前,取消与APP功能不太密切的授权,比如容易侵犯隐私的摄像头、麦克风,以及大家很少关注的日历权限。

  三、公共Wi-Fi下谨慎使用敏感APP。很多黑客入侵都发生在黑客控制Wi-Fi环境的条件下,因此在使用公共Wi-Fi时,最好避免使用那些可能导致信息泄露的APP,如银行以及支付宝等金融APP,不要进行包括登录账户、转账等操作。即使使用家庭Wi-Fi,密码也尽量设置复杂一些并经常更换。

  四、小心处置智能终端。平时生活中,即使智能终端出现升级换代、受损等情况,我们也要注意不随意出售、丢弃,一定要擦除隐私和敏感信息,避免被他人恢复和利用。

  另外,“保密观”还要特别提醒咱们保密工作者,在智能化时代到来之际,应当特别重视对国家秘密的保护,防止被居心叵测者趁虚而入,最终酿成大祸,尤其要在工作和生活中注意不要在智能终端旁谈论涉密和敏感信息;不要将智能终端带入涉密和敏感场所。保守机密、慎之又慎哦!

关键词:Siri,窃听门,个人隐私责任编辑:郑光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