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讯(徐清铭 王永军 闫慧铎)小康不小康,关键靠老乡。近年来,邯郸市坚持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为根本,以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为重点,有效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健全完善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让群众切实感受到乡村振兴带来的实惠。2020年上半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40元,同比增长3.5%。
调整农业结构促增收。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进乡村产业由总量提升向质量提升转变。全市建设了2个国家级特优区、12个省级特优区,鸡泽辣椒、武安小米等8大产业已成长壮大为优势特色产业,各类绿色高效优质特色产业面积达到450万亩。“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全市累计达到15个;建成达到农业部标准的“一村一品”专业村1093个。今年,落实“一减四增”要求,完成省定调减52万亩高耗低质低效农作物目标任务,围绕特色粮油、特色蔬菜、特色中药材、优质梨、优势畜禽、奶类等6大产业,重点打造大名花生、肥乡番茄2个5万亩示范区,打造5个万亩示范带、50个千亩以上示范方。
建设农业园区促增收。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生产、集成化创新、产业化经营的要求,该市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集中力量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全市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25个,规划总面积153.7万亩,园区总产值354.5亿元,辐射带动120万农民发展特色产业。据统计,园区内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0%以上。邯郸市经开区滏东现代农业产业园成为河北省首家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先后引进总投资26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项目8个,年综合产值85亿元。
培育龙头企业促增收。坚持为农服务方向,推动龙头企业集群集聚,增强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全市累计建成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77家,其中国家级7家、省级96家,国家级、省市级龙头企业数量稳居全省前列。今年上半年,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销售收入432.5亿元,增长0.93%。去年以来,全市先后引进了牧原、唐人神、双胞胎、新希望等四家上市规模企业在该市投资建厂,带动大批农户搞养殖,拓宽收入途径。据统计,全市养殖业共带动农户27084人,人均年增收11261元。
建设高标准农田促增收。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工程,全市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小麦528万亩、玉米479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508万亩。2020年,预计投入5.5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35万亩,项目区预计新增粮食生产能力3800万公斤,实现农民增收1.2亿元。今年上半年,共计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32.24万亩(折算工程量),累计建成42.365万亩,占年度总任务98%;同步发展高效节水灌溉37.48万亩,占年度总任务的99%。
抓好产业扶贫促增收。围绕特色种养、林果、乡村旅游、家庭手工、光伏、电商等六大特色产业,每个贫困县培育了1-3个特色鲜明、带贫面广、竞争力强的特色扶贫主导产业,每个贫困村发展了1个贫困户广泛参与的特色主导品种。据统计,在6个贫困县发展龙头企业达到195家,股份合作组织1264家,合作社2501家,家庭农场850家,实现了贫困户产业扶贫项目全覆盖,贫困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全覆盖,贫困县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全覆盖。
培育特色品牌促增收。面向国内国际大市场,以京津市场为重点,突出“丰富、安全、绿色、优质”产品特色,培树一批影响力大、竞争力强、带动明显的农产品“邯郸品牌”。全市共培育武安小米、永年蔬菜、鸡泽辣椒等10个省级区域公用品牌,五得利面粉、华裕科技、企美科技等9个省级企业品牌,培育了17件涉农中国驰名商标。通过品牌建设,品牌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和溢价能力明显提升,带动力明显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