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频道 > 全景河北

【脱贫“冀”忆】民间实物故事|“老风筝”放飞新希望

来源: 长城网  
2020-10-15 08:28:00
分享:

  长城网记者 祝雪娟 孙泽恒

  老物件:“富贵平安”风筝

  故事:这是一只“富贵平安”风筝,是由第什里的老工匠制作而成,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十几年前,风筝只不过是人们手里休闲娱乐的玩具,如此精美的手工艺品收购商却越来越少,村里人面临着捧着“金饭碗”要饭吃的窘境——风筝渐渐卖不动了。如今,随着第什里村大力发展风筝产业,一条“体育+旅游+文化+生态”的产业链条慢慢形成。被完整保存的老风筝不仅承载着第什里厚重的风筝历史文化,更见证着这座小镇的幸福与兴起。

  讲述者:第什里风筝小镇赵艳芳

“富贵平安”风筝。

  “富贵平安”风筝属于硬翅类风筝,工整的制作工艺和细腻的画工充分展示了第什里老工匠的精湛技艺。风筝上半部分的牡丹象征富贵,下半部分的青花瓷瓶图案寓意平安,在风筝制作的基础上结合传统文化的奇思妙想,也为“富贵平安”风筝增添了文化内涵。每当我拿起这些老艺人制作的风筝,都会想起老一辈艰苦的生活和对传统技艺的执着。

第什里风筝小镇。记者 祝雪娟 摄

第什里风筝小镇街景。记者 祝雪娟 摄

  第什里风筝起源于明朝永乐年间,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当代第什里的风筝文化已有五代传承人,至今仍保留着200多种宫廷风筝制作画谱以及几十种绘画口诀,70多种扎糊诀。如今,老风筝已经传承给第什里新生代的风筝匠人,这也是工匠精神的传承和延续,小镇的历史也在一次次的传承中,不断丰富演变。

“90后”大学毕业赵艳芳和老风筝。记者 孙泽恒 摄

  第什里风筝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年轻人的参与,我的父母亲在外做生意多年,后选择回乡发展风筝产业,现在我和我哥也都将制作风筝作为自己的事业。近几年,我萌生了借助互联网延伸风筝产业链条的想法,通过增加网络宣传、拓展销售渠道、拓宽产品种类,我的“风筝小院”不仅可以通过网络定制风筝,还能全流程体验风筝的扎制、绘画、裱糊、组装,DIY以风筝为主题的摆件、发卡、胸针、手链等。

第什里风筝小镇美景。记者 祝雪娟 摄

  作为非贫困地区,安次最大的特点就是贫困人口极具分散性,为此,安次区委、区政府创新产业就业新模式,建立了包括第什里风筝小镇外加工基地在内的四个产业基地,帮助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我们风筝小院作为“河北省巧手脱贫示范基地”,免费为周边村的贫困户、留守妇女进行培训并提供原料和成品回收服务,风筝制作高峰期时能带动周边村镇300多人就业。去年一年,我管理的风筝加工厂和体验馆流水达到20多万元,带动了30多名加工户增收。

  2009年,第什里风筝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河头乡被命名为“风筝之乡”。近几年,调河头乡以第什里村为中心,以风筝为载体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条,打造特色小镇,推动风筝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拥有60余家加工厂、12个合作社,带动加工户200多户,从业人员700余人,年产风筝20万只,风筝年产值240万元,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并畅销欧美、东南亚等30余个国家。

关键词:脱贫“冀”忆,河北责任编辑:郭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