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航向,河北省将大力传承弘扬塞罕坝精神,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更大成效——
筑牢生态屏障 加快绿色发展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8月2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到承德考察调研指导,首站就来到塞罕坝机械林场,深入绿意盎然的无边林海,赞誉荒漠变绿洲的精神力量,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要指示。
“希望你们珍视荣誉、继续奋斗,在深化国有林场改革、推动绿色发展、增强碳汇能力等方面大胆探索,切实筑牢京津生态屏障。”
“要传承好塞罕坝精神,深刻理解和落实生态文明理念,再接再厉、二次创业,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再建功立业。”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河北省广大干部群众深受鼓舞、倍感振奋。全省上下将大力传承弘扬塞罕坝精神,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严格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要求,全力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更大成效。
大力传承弘扬塞罕坝精神,坚决筑牢京津生态安全屏障
“张承地区山水相连,习近平总书记在承德考察时的重要讲话为张家口市立足首都‘两区’定位,高质量推进生态建设提供了遵循。”收听收看了总书记在承德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张家口市首都“两区”建设办公室副主任张作宇难掩激动之情。
空气质量连续保持京津冀地区最好水平、林木绿化率达到50%、在全省率先实现地下水采补总体平衡、坝上地区地下水位实现“三连升”……紧盯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张家口努力厚植生态优势,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和依法治理污染,深入开展“蓝天、碧水、增绿、净土”四大行动,加快实施冬奥绿化、坝上退耕还林还草还湿、永定河流域治理等重点工程,构筑起首都绿色安全屏障。
“接下来,张家口将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着力构建绿色生态、绿色产业、绿色城镇、绿色能源、绿色交通五大体系,源源不断地为首都送清风、输绿水。到2035年,全面建成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森林覆盖率达到55%左右,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80%。”张作宇说。
“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示范意义,为我们坚持治本攻坚、强力推进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指明了前进方向。”省生态环境厅大气环境处副处长蒋卫宁说,近年来,河北省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空气质量实现全面改善。今年1至6月,全省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4.85,同比下降9.7%,为2013年以来历年同期最好水平。下一步,河北省将以更大决心和力度推进重点城市退“后十”、农村散煤治理、机动车污染治理等重点任务,持续攻坚发力,坚决超额完成大气污染防治目标任务。
今年8月18日,消息传来。国务院关于雄安新区和白洋淀生态保护工作情况的报告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审议。报告显示,雄安新区和白洋淀生态保护取得明显成效。
淀区整体水质由2017年的劣Ⅴ类提升到2020年的Ⅳ类,淀心区平均水质达到Ⅲ类标准。今年1至6月,白洋淀8个国考点位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Ⅳ类。府河、孝义河、瀑河、白沟引河等4条主要入淀河流及上游流域50个河流断面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Ⅳ类,为近10年来最好水平。
“‘抓生态文明建设,既要靠物质,也要靠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这句话深深打动了我,建设雄安新区更需要这种精神支撑。”安新县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杨海泽表示,要牢记“一定要把白洋淀修复好、保护好”的嘱托,弘扬塞罕坝精神,坚决扛起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的属地责任,坚持补水、治污、防洪一体化治理,确保不让一滴污水排入白洋淀。
坚持统筹流域治理,全省水环境已然变了模样。来自省生态环境厅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省地表水74个国考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为66.2%,全部消除劣Ⅴ类。持续加强京津水源上游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密云水库上游潮河、白河和引滦入津工程上游滦河出境水质均保持在地表水Ⅱ类及以上水质,为保护京津水源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河北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京津生态安全屏障更加巩固。
站在邯郸峰峰矿区义井镇西山上放眼望去,2000余亩生态园里,松树、侧柏等树木长势喜人,绿意葱茏,引得游客前来游玩。4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座满目疮痍的“石头山”,将“石头山”披上绿装的是西山村村民汪润才、汪成英父子。“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坚持不懈、久久为功,要像塞罕坝人那样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只要身体状况允许,我就会一直干下去,守护好家乡的绿水青山。”汪成英说。
荒山披绿装,平原起林带。“十三五”时期全省森林覆盖率从31%提高到35%以上;截至去年年底,全省修复绿化责任主体灭失露天矿山迹地3705处、24.89万亩。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图景,正在燕赵大地徐徐展开。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十四五”时期,河北省将继续坚持大气、水、土壤同治,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打好污染防治持久战,在治理污染、修复生态中加快营造良好人居环境,统筹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以生态文明之光照耀前行道路,加快建设美丽河北。
自觉践行“两山”理念,坚定不移推进绿色发展
“总书记说要把绿色经济发展好,把生态文明建设好,这既为林场接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又给了我们巨大的前行动力。我们能明显感觉到,总书记深深关心着林业人的生活,关注着塞罕坝当前的保护和未来的发展。”8月27日,塞罕坝机械林场场长陈智卿还沉浸在见到总书记的激动与喜悦中。
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近年来,塞罕坝机械林场开展近自然、人工异龄复层林经营,通过生态旅游、苗木生产等,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使4万多名百姓受益,带动2.2万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积极开展碳汇交易,已备案474.9万吨。
接力传承,精准提升森林质量。陈智卿说,力争到2030年,林场有林地面积达到120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86%,让森林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健康、优质、高效,生态服务功能显著增强,全面开启二次创业新征程,建设塞罕坝生态文明示范基地,推进塞罕坝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自觉践行“两山”理念,河北省把生态文明建设与加速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打赢脱贫攻坚战结合起来,让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发展成为河北经济社会发展的底色,衬托出高质量发展成色。
去年9月,河钢唐钢从内陆搬迁到沿海,落户乐亭经济开发区,运用130多项国内外先进环保生产技术、工艺装置,实现全流程超低排放;去年10月,河钢石钢从石家庄市主城区搬迁至井陉矿区工业园区,由过去使用焦炭、矿石的长流程工艺,改为用废钢和电力能源直接炼钢的短流程,每年节能30万吨燃煤、减排200万吨二氧化碳……近年来,河钢集团秉持人、钢铁、环境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理念,持续引领钢铁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期间,河钢将按照“2022年实现碳达峰、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规划目标,全力打造全球氢能还原与利用技术研发中心,引领世界低碳冶金革命。计划2030年前在二氧化碳的低成本捕集、高值化利用、大规模封存等技术方面取得关键性突破,并建成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的示范应用,以更坚定的信心、更务实的举措构建适应生态文明要求的钢铁企业绿色发展路径。
“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将新发展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各个环节。”井陉县委书记刘丽香说,近年来,井陉县告别污染之痛,走上绿色发展新路,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井陉县将坚持源头防污与铁腕治污双管齐下,实施好冶河综合整治工程,深入开展太行山绿化工程,打造全生命周期绿色矿山的标杆典型,使全县域重现山水相融、人水相亲的宜人景观,加快建设“休养胜地、经济强县、魅力井陉”。
进入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关怀转化为强大工作动力,新征程上,河北省将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河北贡献。(河北日报记者贾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