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运河绽新颜
——沧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铺展新画卷
游船行驶在大运河沧州段。 沧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运河奔腾,千年不息。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人工河。其中,216公里流经沧州,这也让沧州成为大运河流经里程最长的城市。
金秋十月,行走在大运河沧州段两岸,古韵新风与悠悠碧水遥相呼应,美不胜收。
近年来,沧州市坚持走保护优先之路,开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聚焦文物修缮、考古勘探、生态修复、创新发展等方面,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彰显其历史脉络和时代价值。
遗址保护,擦亮运河沿线历史文化瑰宝
10月4日,沧州东光连镇大运河畔,不少游客漫步运河堤顶路,感受谢家坝所蕴含的中国智慧。堤顶路东侧,谢家坝水工智慧博物馆吸引着众人的目光,游客们不时感慨:“几百年前古人就能筑起如此坚固的大坝,堪称‘水利奇迹’!”
拥有1500余年建州史的沧州是一座因运河而兴的城市。作为沧州的母亲河,大运河在这里流经8个县市区,沿途遗迹分布众多,河道保存完好,沿线共有物质文化遗产176处,众多与谢家坝一样的古老河道、建筑等历史文化瑰宝被擦亮,讲述着动人的运河故事。
近年来,沧州市加强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制定了《沧州段大运河文物保护工作方案》《大运河沧州段文化遗产名录》等多个专项保护规划设计方案,对大运河沿线176处物质文化遗产逐一登记造册、逐项保护修复。实施标注运河工程,对运河沿线的文化遗产进行标注。
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过程中,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一批珍贵文物也展现在世人面前。2021年1月,大运河泊头市区段清淤时,一艘长约15米、宽约3米的明代货船重见天日。同年12月,在沧州南川楼建设工地文物巡查中发现一艘宋金时期沉船。据统计,2021年,文物工作者对泊头沉船、沧州南川楼沉船抢救性清理,挖掘清理各类文物及标本200余件,为研究大运河航运及盐运管理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沧州市还对泊头清真寺、吴桥澜阳书院、青县给水所等重点文保单位进行保护性修缮。此外,还相继建设了东光谢家坝水工智慧展示馆、捷地分洪设施水工遗产核心展示园等,沧州运河沿线越来越多古老文化瑰宝被擦亮。
生态修复,大运河沧州段全线通水焕新颜
大运河,不只蕴藏历史遗迹,也承载着现代希冀。
10月6日,晨风吹拂,沧州市百狮园因晨练健身者的到来而热闹起来。临水木栈道上,市民悠闲散步;码头景观旁,武术爱好者习练拳脚……随着沧州市中心城区大运河文化带系列建设项目推进,百狮园成了市民休闲“打卡地”。
百狮园位于大运河沧州段著名的“几”字形河道处,原是两个城中村。近年来,沧州市全面推进中心城区大运河生态修复项目,通过河道清淤、征迁安置、垃圾清理等措施,将这里打造成面积470余亩的生态公园。
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水是命脉。乘着国家对大运河全线贯通补水的东风,沧州市在去年完成引水1.8亿立方米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完成引调水3亿立方米,实现大运河沧州段全线通水。水,将大运河沧州段沿线的风景串珠成链、连点成片。
10月6日,陆续有游客在沧州百狮园码头登上“南川号”游船,泛舟运河,饱览两岸风光,王希鲁闸所、清风楼、朗吟楼、南川楼等景致尽收眼底。自9月1日大运河沧州中心城区段旅游通航以来,乘坐游船欣赏两岸运河风光的游客络绎不绝。
大运河沧州中心城区段保存完好,九曲十八弯,沿途遗迹多,代表了我国北方大运河遗产的原真性,是旅游通航的最佳航段。为保障大运河沧州中心城区段顺利通航,沧州市开展河道清淤疏浚,实施绿化提升工程,完善配套设施建设,新建12座旅游码头和6座步行景观桥,对8座现有市政桥梁进行美化优化。
创新发展,让古老运河讲述新时代故事
运河滔滔,惠风和畅。在“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的指引下,大运河沧州段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持续推进,悠悠运河再次润泽两岸百姓。
“着眼打造城市精彩中轴线,沧州市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城市更新工作有机结合,通过打通运河绿廊、促进城河互动、建设城市客厅,努力将沧州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化运河文化名城。”沧州市大运河文化发展带建设办公室主任张强介绍。今年,沧州市重点推进总投资225亿元的18个重点项目建设,计划年内完成投资109.6亿元。中心城区同步推进园博园、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沧州大化工业遗产提升改造等项目。推进吴桥杂技大世界等沿线15个重点旅游景区的改造提升。优化沿线产业结构,重点打造运河沿线15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等。
水脉与文脉交融,文化与经济共生。如今,大运河沧州段正将新时代的运河故事讲得更加精彩动听。(河北日报记者 曹铮 戴绍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