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志愿精神”【长城时评】
●储瑞耕 7月18日CCTV“今日说法”栏目播出《丢失在洛阳的家》,20年前5岁时被人拐走的东北少年曲春宝,在“宝贝回家”寻子网的志愿者帮助下回到了自己父母的身边。曲春宝的父亲历经千辛万苦20年的心愿得以实现,感激不尽,表示他也要加入志愿者队伍,为别人去尽力服务……电视场面十分感人。 有一种精神,近些年来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出了越来越明显的积极作用。这种精神叫“志愿精神”。 “志愿精神”并不是今天才有的。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外国,无论在古代还是在近现代,都有一批又一批具有“志愿精神”的人物,他们有一副侠义肝胆,他们有一腔浩然正气,他们以牺牲自我帮助他人有益于社会为基本行为和精神特点。 鲁迅先生有言: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志愿精神”也就是一种典型的“脊梁精神”! “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的古代英雄豪杰,“大地春如海,男儿国是家;龙灯花鼓夜,长剑走天涯”(熊亨瀚诗)的近现代志士仁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白求恩)的当代国际主义、共产主义品德,等等,是中外历史“志愿精神”的光辉代表。 雷锋、郭明义等等先进人物则是中国今日“志愿精神”的杰出代表。 每年的“感动中国人物”和各地相应活动中评选出来的人物,历届道德模范(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正在进行中)的人物,义务支边、支教、扶贫、济困、助残活动中的志愿者,“宝贝回家”寻子网、央视“等着我”、河北交通广播电台“992大家帮”等栏目的热心参与者,等等这些人物和他们的所作所为体现出来的“志愿精神”,常常令我们感动不已,振奋不已,而且得到社会越来越广泛的支持,产生越来越大的社会效益,为越来越多的家庭和个人带来福祉。 这就是“志愿精神”生命力之所在。 “志愿精神”的特别可贵处,特别有力量处,就在于它的志愿性、自愿性。 中国有句俗话“有钱难买心头愿。”在英美语言中,有一个说法:One volunteer is worth two pressed man.(一个志愿者胜过两个被动从事者)——“一个顶俩”。在实际生活中远不止“一个顶俩”,而是会顶上八个十个甚至更多。 具有“志愿精神”的人,他们不取报酬甚至倒贴进自己的许多钱物、时间、精力去帮助他人而且乐此不疲。 当有人家的孩子被拐骗,方方面面的志愿者就竭尽全力去参与寻找解救;当有人驾车在路上突然汽车亏电或者熄火或者爆胎,马上有志愿者司机前来帮忙;当有急救伤病者的车通过,志愿者司机行人就会自动组成一条“绿色通道”;当有人不慎丢失钱物,陷入痛苦之中,就会有人伸出援手,使钱物失而复得;当有人遇到坏人侵害,就有人挺身而出,制伏歹徒;当有的个人家庭遇到贫困疾病,就有志愿者慷慨解囊,四面八方的物资的、金钱的、精神的援助就源源而来…… 请想一想:生活在这样一种正能量的人际关系环境之中,我们感受到的,将是何等的惬意、和谐与幸福? 许多人缺乏“志愿精神”,他们没有做、不去做、不愿做“志愿”之事,甚至有人会质疑:有这种精神的人到底图什么? ——图什么?郭明义有句名言“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精神上获得快乐与满足,是人生的莫大乐趣和意义。 这个道理,简单而深刻,可自私的人一辈子也明白不了。 也正因为许多人明白不了,没有做,不愿做,做不到,而具有“志愿精神”的人们明白了,愿意做,踏实做了,他们成就了自己高尚的人生观,丰富和充实了自己的人生。 惟其如此,人与人之间的高尚与低下显现出来了。 “志愿精神”的发扬光大,是时代与民族前行的希望,也是广大社会成员道德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参与其中,作出一份扎实的努力。 |
关键词:志愿精神,脊梁,感动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