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点调研
“老乡菇”何以掌握定价权
——看河北阜平香菇产业如何跳出“谷贱伤农”怪圈
“一级8元,二级7元,三级6元,全县统一的价格标准。”5月12日,在河北阜平县色岭口香菇产业园,福建宁德老客户周常进虽然一次收购了15吨优质香菇,但在价格上却一分钱的优惠都没讨到。
嘉鑫种植有限公司经理齐建利说,“作为全县最大香菇种植龙头企业,公司日产菇100多吨,全部销往南方市场。仅广州、深圳每天就发货40多吨,占两地市场80%份额。‘老乡菇’一直供不应求,客户大都是上门采购,几年来基本都是这个价。”
香菇在河北北部、山东、河南以及东北、南方地区都有一定种植规模。阜平的香菇种植从2015年才开始,5年时间迅速覆盖11个乡镇,成为带动全县群众脱贫增收的主导产业。
过去,一些农业产业没有科技支撑和特色,受市场波动影响,很容易导致“丰产不丰收”。那么,阜平“老乡菇”牌香菇何以多年保持高价位、掌握市场定价权,跳出“谷贱伤农”怪圈的呢?
“规模+特色”,下好市场先手棋
色岭口产业园、顾家台产业园……在阜平382省道沿线,一个个现代化香菇产业园像珍珠一样分布在公路两侧……该县食用菌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韩亚辉自豪地说,“全县已建成98个园区、4610栋大棚,年产香菇5.5万吨,直接带动群众1.5万户,户均年增收1.7万元。”
“种香菇这条路算是选对了。”脱贫攻坚战打响后,阜平县确立了“两种两养(种大枣、种核桃,养牛、养羊)”的发展思路。由于这种传统产业遍地开花,当地又没有任何优势,没两年便不了了之。
经历这次失败,对于扶贫产业的选择,阜平县更加冷静了。2015年,该县专门从外地请来农业专家“把脉”。专家们经过科学考察后认为,这里地处太行山深山区,土壤耕作层浅,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最适合种香菇。
发展香菇产业能行吗?县里抛出这一议题后,许多干部群众提出质疑:全国已有那么多产区,种植香菇还能打开市场、卖上好价钱吗?
对此,县里也非常慎重。深入全国主要香菇产区和市场进行调研后,他们发现南方和北方的香菇生产时间正好错开,并且优质菇十分紧俏。经过充分论证,该县确立了规模化发展、打特色牌的发展思路,并进行了“一核、四带、百园覆盖”的产业布局。
在天生桥镇南栗园铺村北,占地700亩的阜平县现代食用菌产业核心园区,一座座现代化大棚鳞次栉比。园区入口处,“老乡菇”品牌标识非常醒目。
大棚里,建档立卡贫困户刘美霞一边采菇一边说,“大棚由县里统一建,一年租金7000元;香菇采摘后,园区直接收购,非常省心。一个棚现在一年纯收入六七万元没问题。”
“从零起步,一家一户分散种植,不但难以快速形成规模,也缺乏市场竞争力。”阜平县通过顶层设计,制定了“六统一分”发展模式,由国有企业阜裕公司统一建棚,全县统一注册“老乡菇”商标,6家龙头企业负责经营,统一品种、制袋、技术、销售,农民分户栽培管理。
“十几斤九级菇也抵不上一斤一级菇的价钱。”刘美霞说,全县根据市场需求,制定了统一的香菇分级标准,根据大小、包度和干湿把香菇分成九个等级,分级收购,分级销售,同质同价,鼓励农民种优质菇。
刚开始,刘美霞心里只想着多出菇。她家的菇虽然产量高,但总是因为等级低而卖不上好价钱。年底一算账,辛苦一年一个棚才赚一万多元。而相邻的一些菇农,一个棚起码要比她家多赚两三万元。这下,刘美霞终于明白“多出优质菇更划算”。据介绍,目前园区生产的香菇优质率达70%。
园区冷库前,几辆大型冷链物流车正在装车。福建客商邓金峰说,“虽然价钱有点高,但不用一家一户收购,要什么品级有什么品级,我们那里都认‘老乡菇’。”据介绍,目前,阜平的优质香菇已热销广东、福建等十几个省份,采购商大都常驻阜平,香菇采下来打冷后便装车发往各地。“老乡菇”的市场话语权越来越大。
“科技+人才”,打造竞争优势
走进阜平县太行山食用菌研究院实验室,只见科研人员正在观察试管里的母种生长情况,旁边的培育室里正培育着2万个菌种。院长侯桂森说:“目前,我们正在‘嘉鑫6号’的基础上培育更优品种。”
“嘉鑫6号”是阜平当地培育并全面推广的新品种。然而,该县香菇品种最初全是从河北其他地方和山东、河南等地引进。这些品种对当地环境的适应性差别很大,管理要点、出菇时间和产量各不相同,技术人员一时间也不知所措。许多大棚第一次出菇量很少,甚至绝产。一些农民一下子泄了气,纷纷要求退出。
“必须要研发适合当地环境的菌种。”顶着巨大压力,侯桂森带领十多名科研人员,每天扎在实验室和培育室里。经过近一年的不懈努力,终于研发出“嘉鑫6号”。几年的推广实践证明,该品种不但出菇量大,优质率也高。
为实现食用菌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阜平县由财政出资组建了专家团队和技术团队,先后与中国农科院、河北农大、吉林农大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从产业规划、园区建设、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同时搭建研发平台,成立院士(食用菌)工作站、太行山食用菌研究院等机构,打造新技术引进、新产品研发应用平台,为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科技服务。
“很多地方都是农户自己买菌种、做菌棒,我们则推广百级净化接种室,接种成品率从90%提升到99%;很多地方仍沿用戳袋地栽技术,我们则研发出立体单面定量出菇技术,大大提高了优质菇率……”谈起科技的引领和贡献,侯桂森如数家珍。
双拱结构、激光水带、降温水帘……笔者发现,阜平的许多香菇大棚与众不同。侯桂森详细讲解其独到妙处:双拱结构,夏天大幅减少日照,冬天充分利用日照;激光水带能自动喷淋,降低棚表温度;降温水帘,通过抽风机带走棚内热空气,输入冷空气。“这种大棚叫‘四季棚’,是我们自己发明的,也是我们取胜市场的关键技术之一。”侯桂森说。
阜平刚开始建大棚时,什么棚型都有,保温效果各不相同,生产效益差别很大,产业发展急需一种适宜统一推广的新棚型。在考察各地棚型时,侯桂森发现,南方和北方的香菇生产都只有半年时间,并且三四月份是空档期。于是,他决定研发一种四季都能生产的新棚型。
双拱结构的试验棚很快建起来,但夏季棚内热空气出不去,冬季无法充分利用日照增温等各种问题随之而来。开设放风天窗,增加内遮阳网……经过一年时间不断改进,新型大棚终于达到了目标要求,并大范围推广。“利用四季棚可以分别打南方和北方的时间差进行生产,形成我们的独特优势。”侯桂森说。
在色岭口产业园区建档立卡贫困户顾军的大棚里,笔者碰到了技术员刘强。作为县里专门聘请的技术人员,他负责着园区里100多个大棚的技术指导,平均两天就要每个大棚走一遍。顾军说,“什么时候通风,什么时候浇水,我完全听刘技术员的,自己只管干就行了。”
为实现技术和农户无缝对接,阜平县通过“企业聘请、政府补贴”方式,请来170多名技术人员,天天走村进棚提供技术指导。一些种植能手也被培养成了准技术人员,辐射带动周边农户。目前,该县已形成“专家教授领、专业团队教、技术能手帮”的食用菌人才培养机制,受训群众达2万多人次,为产业高效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产+二产+三产”,全产业链发展抗风险
装袋、扎口、上架、灭菌……走进嘉鑫公司的菌棒车间,只见员工正在有条不紊地生产。公司技术总监王子全说,他们的技术装备国内领先,年菌棒生产能力达3000万个,不但肩负着全县每年1200万个香菇菌棒供应任务,还外销全国各地。
“上菌棒生产项目,也是被市场逼出来的。”阜平香菇产业刚起步时,菌棒全部外购,完全受制于人。为了能买到菌棒,王子全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有一次,被一家企业当面回绝后,他又托关系找上门去。再次被拒,他仍不放弃,又请政府部门帮助协调。最后,对方终于答应卖给他们一部分菌棒,可价格却高出市场价30%多。王子全说:“现在自己能生产菌棒,不但保证了生产,还降低了种植成本。”
发展香菇产业,阜平县虽然充满信心,但始终没有放松防范市场风险。在位于城南庄镇石猴产业园区的香菇脆片厂,10台自动烘干机全部在运转,工人们正忙着分拣、包装香菇脆片。一位技术人员介绍,原料全是等级比较低的香菇,平均9公斤鲜菇出1公斤脆片,工厂日生产脆片2000多公斤。
“这就解决了低等级香菇销售难题。”送走一位浙江采购商后,园区负责人刘光洁心情十分愉悦。今年3月初,受疫情影响,物流不畅,低等级香菇出现滞销。石猴产业园区186个大棚,每天生产的低等级香菇达三四吨,大部分只能堆在冷库里。20多天时间,10个冷库堆满了8个,刘光洁每天心急如焚。3月底,香菇脆片厂投产,他的心里这才踏实下来。
“香菇脆片保存时间长,国内外市场需求都很大,市场平均价格是每公斤52元,好的时候能到60多元。”刘光洁介绍,他们的香菇脆片已打开浙江、福建等地市场,不但扩大了低等级香菇的销路,也为香菇产业发展增加了一份保险。据其透露,在阜平镇槐树庄村,一个有20台自动烘干机的香菇脆片加工厂也正在加紧建设中。
不只是脆片加工,位于史家寨乡柳峪村的佳瑞食品有限公司还开发出了香菇酱。“市场上一般是把香菇伞卖掉,用剩下的香菇根做香菇酱。我们则是用整个香菇做酱,口感和营养价值更佳,市场上非常受欢迎。”公司运营总监梁柱介绍,产品去年7月才上市,现已成功打入北京、石家庄等多个大城市,年加工鲜菇200吨,生产100万瓶香菇酱。
“从品种研发到制棒,从香菇种植到产品深加工,从冷鲜收储到冷链物流,阜平的香菇产业已形成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完整产业链条,市场抗风险能力更强了。”阜平县委书记刘靖说。(河北日报记者林凤斌 通讯员李秀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