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上下协调联动,有力克服疫情带来的影响,20项民心工程全部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一大批惠民工程建成见效,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今天上午10时,河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了这一民生喜讯。值得注意的是,20项民心工程中,老旧小区改造、市政老旧管网改造、城市排水管网雨污分流改造、文化惠民等工程实际完成量均超过年度目标任务的30%以上。
2020年河北省20项民心工程完成情况新闻发布会现场。 河北日报记者 潘文静 摄
河北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文锋在发布会上介绍,即将过去的2020年是极其不平凡的一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注重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改善人民生活品质,聚焦民生主要矛盾和问题,补短板、强弱项,大力实施20项民心工程。
——城乡住房条件大幅改善。棚户区改造工程,新开工6.01万套,占年度任务的102.7%。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完成1941个,占年度任务的141.8%。城中村改造工程,启动改造192个,占年度任务的100%。“空心村”治理工程,全省农宅空置率50%以上的1073个“空心村”已全部完成治理。
——市政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市政老旧管网改造工程,改造完成1776.2公里,占年度任务的136.6%。城市排水管网雨污分流改造工程,改造2557公里,占年度任务的170.5%。公共交通建设工程,普通干线公路建成通车332.3公里、农村公路新(改)建6300公里,分别占年度任务的110.8%、157.5%;完成16个“四好农村路”省示范县创建工作,超额完成年度任务目标;全省县城20公里范围内农村客运班线公交化运行率达到86%,超过年度任务目标6个百分点;全省新增及更换公交车全部为新能源汽车,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公共服务需求保障有力。便民市场建设工程,建成200个便民市场、占年度任务的100%。城镇义务教育学校扩容增位工程,完工面积48万平方米、占年度任务的120%。幼儿园建设工程,建成幼儿园307所,占年度任务的102.3%。社区和居家养老工程,新(改)建45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412个日间照料服务站、改造提升61个敬老院、培育496个星级养老机构,分别占年度任务的112.5%、103%、122%和165.3%。文化惠民工程,开展“七进”演出27295场,占年度任务的227.46%。全民健身提升工程,开展大型群众体育赛事和活动307项(次)、群众冰雪赛事和活动353项(次)、建成2175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559块社会足球场地设施,分别占年度任务的204.7%、130.7%、127.9%、191%。政务服务便民利企提升工程,省级12345政府服务热线开通试运行,整合33个省直部门、对接13个市级热线;新版“冀时办”建成上线,新增省本级便民应用140项,全省2333个乡镇和街道全部设立行政综合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52106个村(社区)设立综合服务站,除拆迁村、移民村、易地扶贫搬迁村等暂时不宜设立外,覆盖率达100%。
——公共卫生服务不断优化。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工程,129家紧密型县域医联体完成组建、1962家乡镇卫生院与村卫生室实现一体化管理,分别占年度任务的100%、147.6%。康复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建成29家康复医疗机构,新增中心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床位3382张,分别占年度任务的100%、135.3%。
——社会基本保障扩面提质。就业促进工程,城镇新增就业85.96万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81.9万人次,分别占年度任务的101.1%、160.6%。残疾人服务工程,为8.7万名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为4.7万名残疾人适配辅助器具、为1.7万名残疾人提供就业培训、为1.3万名残疾人提供托养服务、为1.3万户残疾人家庭完成无障碍改造、资助1051名贫困残疾学生及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上大学,分别占年度任务的108.3%、117.3%、111.8%、129.3%、126.7%、105%。
——城乡环境整治持续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工程,列入计划的42座设施全部建设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改造农村厕所143.7万座、占年度任务的179.6%,累计完成1.28万个村庄生活污水治理、3.62万个村庄生活污水管控,占年度任务的106.9%和103.5%。
下一步,河北省将组织各级各部门对20项民心再次进行“回头看”,确保工程的质量和安全,不折不扣完成目标任务,做到真正让人民群众满意。同时,在系统总结三年20项民心工程实施成效和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拓展民心工程的覆盖范围和人民群众参与程度,聚焦民生痛点、难点、堵点,谋划好、组织好、实施好2021年20项民心工程,大力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着力补齐民生短板,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记者 潘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