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朝气蓬勃的青年到两鬓斑白的暮年,从自发为之到肩负责任,迁西县擦崖子村的侯云成已经在保护长城的路上奔走了36年。经由破败的长城古道,侯云成麻利地攀上了山巅的长城敌楼,他说:“每天不上山转一圈,心里就不踏实。”
擦崖子村地处迁西县东北角,长城脚下,东与迁安接壤,北与青龙毗邻,是明代长城擦崖关所在地,也是迁西境内长城东起第一道关口所在地。这里地理环境独特,民间素有“一井、一塔、两山、三泉、四洞、一百零八庙”之说。擦崖子城,始建于明洪武年间,之后曾多次修缮。
“当年我献出了‘擦崖关’石碑。”提起当年的过往,侯云成依然倍感骄傲。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侯云成在拆除长城脚下的老宅时,挖出了两块石碑,献给了文物保护部门。这两块石碑引起广泛关注,工作人员拓印了碑文,将石碑妥善保管起来。“我当时还帮着到各家各户搜集长城石碑,很多都损坏了,这才意识到长城的巨大历史价值。”侯云成说。也就是从那时起,侯云成开始有意识地保护身边的长城。2006年,侯云成被县文保部门聘为长城保护员,保护长城成了他肩头的一份责任。
一个望远镜、一壶白开水、一根登山杖、一把镰刀和一双“特制”的布鞋,是侯云成上山巡视长城的全部装备。“山上的石头锋利,普通的鞋底一扎就透。我这鞋是特制的,鞋底可结实了,扎不透。”侯云成拿起一双有着厚厚胶皮底的特殊“千层底”布鞋说道。整理好装备,他轻车熟路地带着记者走上了那条他不知道走过多少趟的山路。
山路崎岖难行,碎石遍布,蜿蜒通向山顶,而茂盛的草木往往遮挡住去路。一手拄着登山杖,一手持镰刀打着拦路的草木,侯云成健步如飞。来到半山腰,他拿起望远镜,眺望周边山脊的长城古迹。“山里通透,如果看到有人破坏长城,大声呼喊都能听到。”侯云成说。一次,他在巡视长城时,远远看到有人要将长城上的大石头推下山,他立即高声大喊,制止了对方的行为,并到近前对其进行劝说。
图中这条山路,侯云成走了36年。 记者 赵亮 摄
雄伟的长城,以其独有的魅力博得世人的青睐。在保护长城的过程中,侯云成遇到过很多喜欢长城、保护长城的八方游人。“有一大一小来自新疆的游客走长城,小的当时8岁,我们在长城上合影,照片我都留着呢。这些年,这样的事儿很多,人们对于长城的保护意识也提高了。”侯云成说。
登上山巅的敌楼,四面群山环绕,置身于广阔的天地间,心胸也变得开阔。一边用脚步丈量2.15公里的明代长城,一边用望远镜远眺匍匐在山脊的“巨龙”,侯云成对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早已熟烂于心。下山路上,他指着路边一个带有缺口的巨石说:“这是当年采集石条的地方,都是就地取材,那边还有采石头烧石灰的地方。”
数百年风雨,长城烽火早已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长城古迹盘亘山峦,见证着擦崖子村的时代变迁。在崎岖的山路走过36年,如今侯云成年事已高,他说:“以后保护长城的任务就交给我老闺女了。她小时候都是我背她上来,她喜欢长城。”
记者 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