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可谓空前绝后的战争奇迹,3500名志愿军将士,在装备了当时最先进陆空战装备的敌人眼皮底下,悄无声息地潜伏一天一夜,成为抗美援朝阵地战中的经典范例。这是一项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作战任务,一点动弹、一声咳嗽都足以使数千将士瞬间牺牲在敌人炮火中。保密,最终造就了我们的胜利!
誓要打好翻身仗
1952年10月下旬,张祖谅将军顶着巨大的压力,走上了异国疆场。他曾经带领的部队,在朝鲜战争爆发后作为第二批入朝参战力量,被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0军。起初,60军一入朝就连续打退敌人7次大规模进攻,谁曾想才过了个把月,突然成了“问题部队”——1951年5月,在第五次战役中,60军所辖180师遭遇敌人包围,损失数千人,成为志愿军战史上最大的一次作战失利。
在这样的背景下,内心无比煎熬的张祖谅主动请缨,誓要率领60军打个漂亮的翻身仗!
张祖谅重回60军后的第一项任务,就是接替68军防御文登里—汉江一线,在“凸”字形战线东部顶端遂行防卫任务。这一线阵地被“联合国军”称为“密苏里防线”,宽约20千米、纵深近9000米,经过敌人长期经营,可依托883.7高地、902.8高地、949.2高地、十字架山等有利地形,对60军乃至其所属的20兵团的纵深形成极大威胁。
必须改变这一不利局面。张祖谅深知敌人的骄狂来自于其武器装备上的优势,因此,已有惨痛教训的60军不能意气用事,必须循序渐进、积小胜为大胜。特别是949.2高地和883.7高地就在60军181师的正面,敌人居高临下,我军则尽守在无险可守的低矮山头。为了巩固阵地并伺机夺取这两个高地,张祖谅除了在阵地内部修了大量坑道,还下令把坑道延伸到两个高地的山梁脚下。不仅如此,考虑到近距离放炮炸石极易被敌人发现,为了迷惑敌军,我方炮兵以无规律、不定时的方式向敌阵地前沿打炮。
紧接着,张祖谅又创造出一种新型战术——以小型反击战为主的“挖一块”打法,即派出若干机动小分队自行寻机歼敌,以此不断地创造战机并扩大战果。两个月不到,60军就先后出动234次小分队,发动进攻突袭43次,歼敌384名,一举把作战焦点推至敌军前沿阵地。
转眼到了1953年4月,板门店停战谈判在因战俘问题而中断了6个月后重新开启。由于敌方仍然没有表现出多少诚意,谈判的进度几乎处于停滞状态。为了好好教训一下敌人,并为谈判创造有利的形势,志愿军领导根据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发起以打击西线美军为主的夏季攻势。20日,联合司令部作战预令送达20兵团,兵团领导决定赋予60军攻占902.8高地和883.7高地(含973高地)的任务。
张祖谅早就想拔掉这两颗毒牙了!大战一触即发。
不可思议的用兵之计
相信看过电影《金刚川》的朋友们都能理解,在敌人拥有绝对火力的优势下,志愿军的许多攻坚战斗时间很紧,必须要利用夜色做掩护,尽量在天亮前发起冲锋。可从60军位置与敌高地的距离看,军队行进过去最快也得要8个小时,即便晚上8点开始行动,抵达敌阵地前也是次日凌晨四五点左右了。一旦战斗不能在预定时间内结束,拖延至天明,后果将不堪设想。
这个风险绝对不能冒!60军再也折腾不起了!
张祖谅猛然想起卫国战争期间,苏联红军一个小分队敌前成功潜伏的战例。“他们可以,为什么我们不可以呢?”一个惊人的想法在张祖谅的脑中产生了:按1.3倍于敌军兵力的力量配置潜伏分队,敌一个高地的守卫力量如果为一个建制团,60军就组织3500人左右的兵力;同时,3500名官兵全部潜伏于敌军阵地前沿较近位置,并于次日午夜发起进攻,从而有充足的时间调整部署、修筑工事、补充给养、修正战术。
然而,如果是十来二十几个人的小分队趴着不动还相对容易实现,一支3500人的大部队在几乎是敌人眼皮底下的位置潜伏一天一夜,这不但没有先例可循,而且听起来几乎不可能完成。张祖谅自己也犹豫了起来……
5月上旬,20兵团召开作战会议,重点讨论如何成功攻占敌军几个高地。张祖谅把自己的设想一说,大家果然都觉得不可思议,感到难度很大。潜伏作战对志愿军而言并不是什么新战术,入朝作战以来的小分队潜伏战例举不胜举,但3500人在没有制空权又缺少现代装备的情况下,连续潜伏20个小时以上,怎么隐蔽,怎么补给,又怎么指挥?最难的是,怎么能确保不被敌人发现?万一——哪怕是万一——打不好,不仅影响士气军威,更会对正在进行的谈判造成被动。会场上一下子沉默了。
张祖谅当然不能沉默,他用自己沉稳的语调,打破了会场的冷寂:“我认为,阵前大潜伏完全可行!”他首先分析了潜伏作战的必要性,接着谈了潜伏成功的可能性:60军从1952年12月到现在,先后对敌进行了26次小型反击,有25次打成了歼灭战,所以,我方对敌人的特点、地形都相对较熟悉;经过前一阶段的战斗准备,我方已经进至敌军阵地前沿,对敌我之间的中间地带已掌握一定的主动权,敌人小分队即使在白天也不敢轻易窜到我军阵地前沿;由于我军炮弹数量有限,未能实施压制式打击,敌阵地前沿灌木和野草未遭破坏且都很茂盛,为我军潜伏提供了一定便利;敌所在高地有溪流经过,能够为潜伏提供有利的外部声响条件。此外,还可以利用山地死角,运用炮兵火力对敌实施干扰,做好佯动和伪装,从而极大增加潜伏成功的概率。末了,张祖谅还意味深长地谈了自己的感想:用这么多兵力在敌人前沿潜伏,从来没有这样的先例,完全可以出敌不意!
这番慷慨陈词逻辑严密,有理有据,一下子就点燃了会场气氛,众人逐渐从疑虑重重转变为一致肯定。一个史无前例的潜伏作战计划最终确定了下来。
史无前例大潜伏
实施如此大规模的潜伏,有很多非常棘手而又必须解决的难题。几位军领导商量后,决定分步骤研究制定相关计划方案。首先是步兵的潜伏问题,他们充分发扬军事民主,发动全军官兵共同研究作战方案,提问题、想答案、找办法。他还频繁下到基层单位参加各种作战会,真诚倾听广大官兵的意见建议。就这样,潜伏时该怎样止咳,怎样解乏,怎样忍住喷嚏,怎样解手,甚至怎样不打呼噜地睡觉,一个又一个问题被提了出来,一个又一个办法也被想了出来。接着是炮兵的潜伏问题,为了在敌人眼皮底下部署火炮,张祖谅等军领导带着炮兵指挥员想了不少办法,利用夜色分批把火炮运抵指定阵地,及时清除开进道路上的车轨痕迹,做好伪装……
终于到了1953年6月10日,这是层峦叠嶂的朝鲜东线战场上一个平凡的日子,可对志愿军全体将士而言,却又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从联合司令部、20兵团到60军各级领导机关,所有人的神经都绷紧到了极限,大家都在紧张而又热切地期盼60军能够创造出新的战争“神话”。
9日入夜后,60军179师535团和181师542团、543团共3500名指战员开始行动,并于10日凌晨到达潜伏位置,陆续悄悄隐蔽在了883.7高地、902.8 高地敌阵地前沿的夜色之中。敌军拥有制空权,拥有230门105MM—230MM榴弹炮、130门各式迫击炮……这3500名志愿军将士中任何一个人的动静被发现,不出几分钟时间,敌军就可以把雪片般的炮弹倾倒在我军潜伏区域……和前线一样,指挥所里的空气也整整凝固了一夜。除了偶尔响起的电话铃声和翻动电报纸的哗啦声,人们再也听不到其他声响。
多么漫长的一天!所幸平安无事,太阳终于缓缓地移向山后了,只要再坚持3个小时,潜伏就成功了,奇袭也就可以打响了。
可就在这个时候,敌人炮弹的爆炸声打破了黄昏前的宁静。一些炮弹落在了535团2营5连的潜伏区内,白色的烟雾一下子弥散在夕阳下的灌木丛中,有的战士胳膊、腿被炸断了,有的肠子都被炸了出来,但为了最后的胜利,所有受伤的人都默默忍受着痛苦的煎熬,直至流尽最后一滴血……
新的夜幕降临了!
一切准备就绪!
20时20分,志愿军迷惑敌人的炮火准时开火。259门火炮向敌949.2高地阵地两侧山头猛烈轰击,180师540团2连和181师侦察连及543团侦察排两支小分队也分别从两翼向949.2高地发起佯攻,敌人果然以为949.2高地就是志愿军要夺取的目标,遂在这个方向上集中了大量兵力火力进行还击。孰料20时40分,3发红色信号弹骤然升空,这才是志愿军真正的进攻信号!
潜伏在敌阵地前沿的3500名官兵,犹如天降神兵,从13个方向向敌军阵地发起了突击。霎时间,步枪射击声、手榴弹爆炸声、官兵喊杀声响彻了高地,仅用了70分钟,60军将士就攻占了902.8、973两座高地约10余平方千米的敌军阵地,全歼南朝鲜军第5师27团大部和师直属搜索连,创造了志愿军历史上一次战斗歼敌1个团大部的阵地战纪录,而敌人在20世纪70年代编写战史时都没搞明白,志愿军为什么能够如此神速地发起进攻。
与此同时,60军的突击连也出现在了883.7高地上,敌人急忙把炮火转移过来,企图拦截60军后续部队。志愿军则迅速扩大潜伏战果,后续梯队紧紧跟随突击连冲进883.7高地。在利用883.7高地给敌以大量杀伤后,张祖谅又指挥180师攻占了949.2高地。友邻的67军则成功占领了十字架山,68军攻占了949.2高地以西的敌军阵地。
至此,所有预定作战计划全部实现,大潜伏成功了!
60军的这次胜利,使兄弟部队改变了对60军的看法,更得到了上级的高度赞扬和通令嘉奖。6月12日,志愿军和人民军联合司令部发来电报,电文写道:我六十军首创防御作战以来一次歼敌一个团大部的范例,特予通报表扬。望再接再厉,继续稳扎狠打,争取更大的胜利。
就在这次大潜伏后不久,60军又成功突破南朝鲜军防线,进至白岩山和黑云吐岭一线,向敌军发起了更为猛烈的攻击,击溃南朝鲜军第一梯队4个师的防御阵地,攻占了整个金城川地区。最后,在20兵团首长的命令下,60军才撤至金城川以北方向实施防御,胜利结束了整个抗美援朝的最后一仗。
(转载自《保密工作》杂志2020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