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见时政新闻传播蹚新路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主任 祝燕南
近日看到一份材料,讲的是长城新媒体集团采用“竖屏短视频+聚合应用程序”传播方式,开设了一个叫做《百姓看联播》的手机新媒体栏目,每天不遗余力地通俗化解读《河北新闻联播》里的内容,进而创造了使原本严肃性的时政类新闻实现了贴近性大众化二次多元传播的现象,对此笔者颇有感悟。
在社会生活中,时政新闻无疑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重要的新闻类别。时政新闻栏目无疑是“领头羊”“风向标”“压舱石”地位的传播重镇。在我国,时政新闻及其栏目始终是主流媒体固有的优势。固有优势转化成舆论强势,根本环节在于时政新闻的报道方式、传播方式如何赢得受众喜欢。运用新媒体新工具、新手段新编排、新语态新话风,创造时政新闻的新视听新传播,无疑是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的新任务新课题新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在今天的中国,电视家家拥有,手机人人持有。人们不一定天天看电视,但一定经常看手机。“飞入寻常百姓家”,既要入电视,更要入手机,所谓移动优先。且优先者,不止于工具特性,更在于应用场景和接收特征。用户自觉看电视和主动看手机的状态不同、姿态不同、心态也不同,这就决定了主流媒体必须察之不同而趋之同,顺之需求而适之用。
透视《百姓看联播》案例,举其中的几个例子,或许有助于悟出些门道。
第一,话题的选择是可看性的前提。《百姓看联播》的话题基本来源于《河北新闻联播》,但来源于并不等同于,《百姓看联播》更善于从中找到和百姓共情的相关内容,入小切口,讲小故事,悟大道理。比如,从《河北新闻联播》“喜迎党的二十大”反映生态建设成就的宏观报道中,《百姓看联播》选择了“鸟中大熊猫”青头潜鸭安家白洋淀的切入点,辅之以邢台百泉复涌、坝上遗鸥回归等小故事,再配以河北省生态环境改善的大数据,以点带面,微观宏观相结合,生动反映了河北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带来的真切变化,而这些具象的变化,恰恰是当地百姓的切身感受。
第二,重塑新媒体话语体系是关键。《百姓看联播》讲的更多是老百姓的家常话。比如,《河北新闻联播》播出了张家口市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千万千瓦级储能基地建设的新闻,当天的《百姓看联播》抛出的话题是“空气就是充电宝”,主播在讲述中解答了空气如何发电的问题,引导用户对风力、水力等传统发电方式的认知,还听懂看懂了空气发电的新知识新领域。专业知识变身为专业常识,正统新闻变身为社会趣闻,表达方式拓宽了传播空间。
第三,互动共情是新视听传播特性。《百姓看联播》确立了“听得进、看得懂、记得住”经办原则,并为此成立了“千人点题点评团”,全力聚焦百姓关注话题,坚持百姓点题、媒体破题,对《河北新闻联播》重要内容进行“大白话翻译”和叙事重构。同时,为进一步打造平视化的媒体与用户之间的沟通平台,《百姓看联播》研发了适合手机端传播的应用程序,用户可以通过手指滑动迅速找到自己想看的内容,同时嵌入相关新闻资讯和互动参与,可随时点击观看和分享、评论、点赞,增强互动交流。聚焦共同关注是为共情,开放话题共答是为互动,这个特性是新媒体新视听广受欢迎的原因。
第四,短视频创作、竖屏化呈现是法宝。《百姓看联播》80%的视频时长在2分钟以内。视频内容短小精悍,文案字数不超过600字,这就强制创作者必须做到更加聚焦主题思想,简洁精练表达,句句平接地气,字字惜如珠玑。与此同时,《百姓看联播》为了适应手机等移动终端的传播特征,选择竖屏短视频的呈现方式,以实现对移动端屏幕的最大化使用。在竖屏视频中,主播人像的画面占比较高,主播的表情及动作细节更加具有面对面的生动性,有助于同用户之间建立交流感、在场感。竖屏视频技术还能够实现媒介观看与交互操作的同步性,在观看的同时控制快进、暂停等,交互性比横屏视频更强大逼真。此外,看手机比看电视具有更近的物理距离,这也能使受众容易卷入与主播短暂的“平等交流”的沉浸式过程,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这是对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指引。《百姓看联播》与《河北新闻联播》在新格局塑造中互成掎角之势,互为传播依托,是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的基层实践,为时政新闻拓展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增强传播温度,提升时事热度,蹚出了一条新路。既然百姓用得上,媒体用得好,就值得总结推荐。(作者系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