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科技创新如何推进,会内会外同频共振
奋力打造新时代创新高地创业热土
拔节生长,日新月异。
雄安新区之新,贵在创新,成在创新。创新让这座未来之城活力更足,人气更旺。
3月1日无人机航拍的雄安科创中心。河北日报通讯员 赵荣昊 摄
推进科技创新,原本就是全国政协委员、省科技厅副厅长张永强的本职工作。而雄安新区的科技创新,尤其是他持续关注的焦点。
张永强委员介绍,去年,聚焦承接疏解的高校、央企等各类创新主体,我省与科技部共同实施了“雄安新区科技创新专项”,围绕绿色生态城市、智能仿生无人系统、多模态轨道交通运行、基因与细胞治疗等细分领域,实施16个项目,支持资金6400万元。围绕空天信息、新一代信息技术、清洁能源等重点产业领域,实施的第二批21个科研项目正在组织专家进行审核。
3月1日无人机航拍的雄安科创中心。河北日报通讯员 赵荣昊 摄
如今的雄安新区,空气中都充满着创新的味道。去年,雄安新区启动打造科技、金融、产业紧密结合的未来之城场景汇平台,已推出9项技术应用大赛,共设25个赛道,将对未来之城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撑。
“有科技创新加持,未来的雄安新区,一定会突破你的想象。”张永强委员表示,我省接下来将持续推动打造雄安未来之城场景汇,广泛动员各方面科创团队参赛,深度挖掘科研院所和领军企业的未来技术和颠覆性技术,让更多优秀成果通过大赛进入雄安,将雄安打造为新时代的创新高地和创业热土。同时,推动空天信息和卫星互联网产业发展以及首批疏解高校协同创新,对接联盟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需求,在项目立项、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支持,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我们将更好地发挥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雄安中心等科创载体作用,落地一批有影响力的科研团队,突破一批科技创新成果,切实提升科技成果区域内转化效率和比重。借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进经验,加快高水平科技创新政策落地,支持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加快集聚科技企业。”
2023年7月18日拍摄的“雄安之眼”——雄安城市计算中心。 (本报资料片)河北日报记者 耿辉 摄
全国两会的会场内,创新的雄安备受关注。会场之外,建设者们不负重托,在这方创新的舞台上,逐梦前行。
一辆行驶中的自动驾驶物流车经过路口,被高清摄像头、激光雷达等设备迅速“捕捉”,经过融合处理后的数据,实时传输给物流车载自动驾驶系统……3月4日,在中国科学院雄安创新研究院实验室内,河北省认知智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黄武陵正带领团队对数字道路协同感知系统进行升级试验。
2023年4月28日拍摄的雄安城市计算中心。河北日报记者 田明 摄
“雄安新区就像一个超大的试验场,有丰富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为我们提供了大展拳脚的创新实践场所。”黄武陵表示,今年,他将继续带领团队聚焦人工智能新技术开发应用,进一步完善车路协同与自动驾驶系统、全息道路数字底座技术,完成新一代多任务的智能加工机器人系统重构,解决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交通、智能制造场景中应用的关键问题,打通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最后一公里”,为雄安新区科技创新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创新的雄安,处处彰显着“智慧”。
2023年9月19日拍摄的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河北日报记者 刘光昱 摄
在雄安集团智慧能源公司调度指挥中心,智慧能源平台上的各类供热、燃气等能源数据在大屏上闪动,工作人员紧盯着实时画面及运行参数,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我们将坚持绿色低碳和创新发展理念,进一步加快可再生能源集中开发利用,全面助力新区‘绿色之城’建设。”雄安集团智慧能源公司运营管理中心主任刘鹏说,今年,他们将继续提升地热能利用潜力,同时与高校合作设立“双碳”研究实验室,发挥产学研协同创新作用,通过先进的钻井工艺、增产技术、集中开发输送和智慧运行手段,科学开发中深层地热,大力布局浅层地热,耦合燃气供热、光伏发电等,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打造绿色低碳、安全高效、引领未来的现代能源系统。(河北日报记者 李巍 焦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