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频道 > 专题库

定州博物馆藏品——北宋工匠手工制作的琉璃葡萄上热搜 火出圈的“葡萄”还有这些故事

来源: 河青新闻网  
2024-05-28 13:15:52
分享:

  近日,央视新闻报道的北宋“葡萄”火了,相关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榜。

  这串“葡萄”1969年出土于定州静志寺塔基地宫,现为定州博物馆藏品。这串“葡萄”还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葡萄”制作时,定州处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之下?记者联系到了定州博物馆助理馆员胡姝颖,听她讲述了“葡萄”背后的故事。

  定州博物馆藏品——北宋琉璃葡萄

  【藏品出圈】

  出土于静志寺塔基地宫 是国产“葡萄”

  5月26日,央视新闻客户端的文博科普产品《文博日历》推介了定州博物馆的藏品———北宋“葡萄”。“葡萄”因外形逼真引发网友热议,#这串烂葡萄竟是古人用玻璃吹的#话题冲上了微博热搜。“除了不能吃,和真的没啥区别了”“好想洗洗吃掉”不少网友留言,表示这件文物和真的葡萄很像。

  胡姝颖告诉记者,1969年,定县(定州)电力公司在院内挖沟时,在地下60厘米的地方发现了石刻顶盖。打开盖子,里面的方形洞口里满是文物。考古工作人员很快对这里进行了发掘,确认这就是静志寺塔基地宫。

  这串“葡萄”就出土于静志寺塔基地宫。地宫中一共出土了玻璃制品30余件,其中一部分是进口玻璃,一部分是国产玻璃。二者的区别在于,进口玻璃含钠、钙的成分较多,国产玻璃含铅、钡的成分较多。经研究人员测定,这串琉璃葡萄含铅量较高,是国产“葡萄”。

  “葡萄”出自北宋工匠之手

  “1969年的这次文物发掘中,最珍贵、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制作于北宋早期。”胡姝颖说。

  “葡萄”果实上,覆盖着一层白白的霜,还有一些黄色的锈蚀的斑块。“葡萄”果实的颜色被锈迹覆盖,难以分辨是紫红色还是紫黑色,其间还夹杂一些尚未熟透的半青半红的颗粒,枝梗枯如干柴,看样子早已缺水,不知摘下来多久了……这串无比真实的“葡萄”,就是北宋工匠手工制作的琉璃葡萄。

  胡姝颖介绍,“葡萄”最初是自然散落状态,通过修复,被绵纸裹着铜丝做成的“枝条”重新串了起来。

  玻璃的料质略显不纯,杂有白色的螺旋纹理,内部中空,研究人员推测为无模吹制成型的高铅国产玻璃制品。

  这串玻璃质地的“葡萄”与真正的葡萄在大小与颜色上高度相似,显示出工匠已能娴熟掌握玻璃材料的运用和吹制技术,是北宋玻璃工匠的卓越创造。

  胡姝颖说:“‘葡萄’出土修复后,进入了定州博物馆的‘尘外千年’展厅,工作人员考虑到玻璃易碎,近年只是在秦皇岛进行过一次借展。”

  【发掘故事】

  地宫还出土了700多件文物

  除了这串“葡萄”,在1969年的静志寺塔基地宫考古发掘中,还出土了北魏、隋、唐、北宋等朝代的700多件(套)金、银、铁器、石器、瓷器、木雕、丝织品等文物,另外还有从战国到北宋的2.7万余枚古钱币。出土文物品类之丰富、制作之精美和年代跨度之大,令人惊叹。

  精美的文物是当年定州重要政治、经济地位的体现。

  胡姝颖介绍:“北宋时期,定州城堪称北方的军事重镇,朝廷派能臣干吏在定州执政,其中不乏吕端、韩琦、苏轼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

  当时,先进的技术加上丰富的物产,为定州的能工巧匠们提供了发挥手艺的舞台。他们吹制了精美的玻璃“葡萄”,烧制了器型精美、纹饰流畅的陶瓷,铸造了形神毕露、有着鲜明肌肉线条的鎏金铜力士像。大家将它们尘封于地宫,直到1969年这些珍贵文物才重见天日。

  北宋定窑白釉刻花龙首净瓶

  【文化传播】

  定州博物馆晋升国家一级博物馆

  记者采访时,胡姝颖格外忙碌,定州博物馆正在筹备即将在苏州进行的“定州———九州咽喉”定州历史文化特展。

  东汉龙螭衔环乳钉纹青玉璧

  “其实,静志寺塔基地宫文物只是定州博物馆5万多件藏品的一小部分。定州博物馆光常设主题展厅就有6个,馆内有三件堪称‘国宝’的国家一级文物,包括两件东汉玉器透雕神仙故事玉座屏和龙螭衔环乳钉纹青玉璧,以及北宋定窑白釉刻花龙首净瓶。净瓶高60.9厘米,是北宋早期最大的定窑器物,是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胡姝颖说,“今年,我们馆和外地展馆的交流也在不断加强,已经有来自四川、浙江、北京、甘肃等外省市的展馆对我们的文物进行过借展。现在的定州博物馆,成了外地朋友了解定州、了解河北的一个文化窗口。”

  东汉透雕神仙故事玉座屏

  日前,2024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上,发布了第五批国家一级博物馆评估结果,定州博物馆晋升国家一级博物馆。

  “在‘葡萄’火出圈后,预计慕名前来参观的人会增多。我们会做好接待和讲解工作,让大家更好地关注定州的历史文化。”胡姝颖说。(文/河北青年报记者寇拴民 实习记者郭会哲)

关键词:河北,定州责任编辑:刘政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