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给了雷锋“户口”吗?
上海黄浦区“元老级”志愿者金国平,30年来坚持义务为市民理发。今年47岁的殷仁俊,23年前从扬州来到上海开了家小理发店,同时开始免费为老弱病残、军烈属、市民义务理发,这一做就做了23年。如今殷仁俊不仅自己做“雷锋”,还带动了个体行业协会里的会员一起,将爱心传递给身边的老人们。(3月4日东方网) 二、三十年如一日助人为乐,金国平、殷仁俊就是两个“活雷锋”。连些年,总有人抱怨“雷锋没户口,三月来了四月走”。这个说法不无偏颇。在学雷锋活动中,确实有“一阵风”现象,然而相比之下,有“户口”的“雷锋”更多。金国平、殷仁俊,就是有“户口”的“活雷锋”。放眼而看,“活雷锋”更多。 这些“活雷锋”,或许是我们的左邻右舍,或许是我们朝夕相处的同事,或许曾经在人海中邂逅相遇,或许从未谋面……但他们确实就在我们身边。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也没有耀目的光环,只是坚守着信念,持之以恒地做着一些看似平凡的事情——而正是这持之以恒的一点一滴,画出的却是从平常人到“活雷锋”的轨迹。 其实,与其抱怨“雷锋没户口”,不如反思,我们自己是否给了“雷锋”“户口”?媒体有报道,一个小区内有个阿姨,数年坚持打扫楼道卫生,后来阿姨年纪大了,就自掏腰包雇了一名清洁工帮助打扫。邻居们赞不绝口,他们说,阿姨是“活雷锋”,与“活雷锋”做邻居,是福气。他们还说,像阿姨这样的“活雷锋”多些再多些,社会就会更美好。就事论事,他们讲的一点也没错,但问题是,大家的楼道大家扫,这个道理他们为啥就不懂?这些住户在赞扬“活雷锋”就在自己身边时,是否问过自己在“哪里”,又扮演了什么色角?这种现象也不是孤例。比如有人讽刺“雷锋没户口”的理由,居然是3月5日的免费服务摊不是天天有,未能“常态化”。 有人将志愿者学雷锋视为了免费劳动力,判断有无“雷锋”的尺子是自己是否可以占到便宜“吃雷锋”,判断“雷锋”有无“户口”的尺子是自己是否时时能占到便宜“吃雷锋”,否则就要责备“学雷锋是假的”,这样的心态是病态!学雷锋需要常态化,但常态化不是“活雷锋”持之以恒地奉献,而一些人则心安理得地坐享其成,把别人的爱心当成不吃白不吃的“馅饼”。雷锋需要“户口”,然而你给了雷锋“户口”吗?“雷锋”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更要“与雷锋同行”。在“与雷锋同行”的队伍中,有没有你的身影——这更是我们每个人都要思考的问题。 |
关键词:雷锋,爱心,传递,金国平,志愿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