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河北频道>>专题库>>专题新闻

从“善行河北”看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

http://www.hebei.com.cn 2013-03-06 11:37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省委党校哲学社会学教研部主任、教授王秀华

  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我省以“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为助力和抓手,突出“意在善、贵在行”,贴近群众、贴近现实,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学得来,较好地把握了新时期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在规律,推动了学雷锋活动的常态化。

  凝神向善: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要在善意引领上有作为

  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两个世界,是人类生活的永恒命题,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和使命自觉。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物质极其匮乏的历史条件下,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先进分子的道德潜能和精神动力,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把提升人的主观精神世界作为重要任务。从两个文明一起抓,到《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实施,再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和建设,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兴国之魂战略地位的确立,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化,体现着我们党对思想道德建设的高度重视。

  “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作为新形势下推进我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创举,既立意高远,又现实可行。它紧紧抓住人民群众对良好人际关系和道德风尚的向往,突出“善意”和“善行”,明善识恶、崇善抑恶,打牢引领道德风尚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基。活动开展之初,省委、省政府就明确提出,在公共交往中,大力倡导在他人遇到困难时挺身而出、主动相助,反对不闻不问、袖手旁观;大力倡导在得到他人帮助时心怀感激、知恩图报,反对以怨报德、知恩不报;在职业活动中,大力倡导在社会服务活动中践行宗旨、惠民利民,反对损公肥私、坑民害民;大力倡导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信守合同、履约践诺,反对背信弃义、坑蒙拐骗;在家庭生活中,大力倡导对长辈报答养育之恩、担当赡养责任,反对感情上冷漠、生活中虐待;大力倡导对孤寡老人精神上关怀、生活上帮助,反对视而不见、漠然处之。之后省委、省政府进一步提出,大兴互助之风、大兴诚信之风、大兴敬业之风、大兴孝敬之风,着力回应人民群众的道德诉求。

  “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立足于人们的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和家庭生活,着眼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三大领域中的突出问题,使雷锋精神融入百姓生产生活,顺应了人民群众对良好道德风尚的期待与向往,唤起了人们内心深处的良与善,凝聚起了强大的社会正能量。

  聚力行善: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要在践行上下功夫

  道德建设是知与行的统一。“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之所以成效显著,一方面如上所述,它彰显了善的力量。但只有向善的愿望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注意和把握另一个重要方面———践行善。知善、向善只是前提,践善、行善才是关键。

  所以,“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它通过强化“重在实践”的理念,引导人们不仅“内化于心”,更要“外化于行”,实现从“向善”、“从善”到“行善”、“乐善”的提升和转变。这看似简单的一小步,需要克服和超越的却是自我与功利的一大步。这一跨越,既不遥远也不神秘,但要勇于付出,不懈努力。如保定“油条哥”刘洪安所说:“因为自己身体不好,所以特别懂得健康的重要。正是这段特殊的经历,让我对健康和责任有了更深切的理解”;也正如唐山“爱心小院”创办者高淑珍所说:“我是一位普通的母亲,我爱自己残疾的儿子也爱别人家残疾的孩子。我做了一个当妈的应该做的事”……看似简单的推己及人,却实现了自我与功利的双重超越,成就了从知到行的跨越。

  善行义举,唯有当它发乎其内而形乎其外,出于自觉源于自愿;超越了自我与功利,升华为追求和信念;或者,唯有当它在典型示范、舆论引导、社会动员、大众参与等多种外在形式的感召和启发之下,转化为自身需求的一部分,才能永久和持续。

  积善成德: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要在化育上见实效

  就道德的养成和社会风尚的形成来说,善心向善行的转变,至关重要。但一个个的善行善举,终究还只是有限的个别,只有当它累积到一定的程度,成为一个人稳定的行为特征和品质,成为一个社会普遍性的风尚和习惯,这个人才能称之为有道德的人,这个社会才能称之为道德良善的社会。“德者,得也”、“内得于己,外得于人”,古人对道德的理解从来就是把个人和他人、社会与环境、内在与外在、精神与物质联系在一起的。道德不是人的孤芳自赏,也不是人的自娱自乐,而是需要不断地沟通、融合、提升、进化,它属于人的主观精神世界,但它的效果波及人之外的物质世界。也正因如此,道德不仅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而且成为实现经济强省、和谐河北奋斗目标的精神支撑。

  再美的花朵,如果没有适宜的条件和环境,难免要枯萎。道德同样需要呵护和培育。“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从以下几方面为善的普及创造了条件、培植了土壤:一是典型感化。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活动中涌现出的一大批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是雷锋精神的接力传承,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诠释。因为他们植根于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伟大事业的实践沃土,反映人民群众的诉求与心声,有效地发挥了典型引领和道德感召的作用。二是环境熏染。“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把行善的主体,从个人拓展到群体、社会,渗透到各行各业、方方面面,通过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形成人人参与、上下联动的局面,有效地发挥了社区、村庄、单位、家庭及社会对人行为品性的浸染和熏陶作用。三是机制优化。行善是需要成本的,好的机制有利于降低行善的成本而促成良币驱逐劣币的正向淘汰;反之,则会产生道德领域中的逆向淘汰现象。“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通过成立道德后援会、先进典型后援会、志愿服务基金会等一系列好人好报的机制建设,给行善者以尊重、褒奖和荣耀,极大地调动起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形成了好人好事越来越多、先进典型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

  道德,作为人类文明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无论就它的形成还是功效来说,都是一个看似无形却有形的过程。“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的实践证明,只有把握了道德建设中有与无、虚与实,内在与外在、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才能有效助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

关键词:善行河北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河北日报
责任编辑:赵鹏

相关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