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泥人张”的“红色”梦
他自学捏泥人展现历史,想让更多人了解历史,传承民俗 在石家庄民俗文化圈里,76岁的张智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号——泥人张。军人出身的他,没有任何美术功底,退休后自学捏泥人。如今他创作的泥人,表情丰富、形象生动。张智还希望创作一批“红色”系列泥人作品,将历史以实体的形式保存,同时将这门手艺推广传承。 从脸谱到泥人,靠的是执着 张智从小就喜欢看戏。每当见到戏台上晃动的五颜六色的大花脸,总能让他感到异常兴奋。1993年,张智看了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被影片中房间里高高悬挂的京剧脸谱所吸引。“原来脸谱也是一件工艺品,摆在屋里还能美化房间。”他开始琢磨如何制作脸谱。1994年,张智从13所退休,他将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创作中。因为需要用白泥制作脸谱模具,每当有剩余的材料,他就用来尝试捏泥人,虽然捏得“不好看”,但他却捏出了兴趣,捏出了快乐。有时晚上刚刚躺下准备睡觉,脑中突然来了灵感,他会迅速蹦起来,一头扎进工作室开始创作。 张智没有拜过师,完全凭借那股执着劲儿自学成才。他说,“人要有些爱好,因为喜爱,自然会用心投入,再加上一点悟性,一点执着,一点坚持,一点努力,距离成功就不远了。” 凭借手艺,传承泥人文化 学习的过程,就像是经历了一场蜕变。起初张智捏出来的泥人整体缺乏立体感,不生动。这段茫然期一直持续了很久,直到一次爬山偶然结识了一位与他相差40岁的“忘年交”。 “那时认识了一个师大美术系的在读生,跟他聊了一路也学了一路。”张智笑着说,从山上下来,他直接把学生“拐”到家里,请教起美术知识。 张智的执着好学体现在许多方面,他借来中学美术课本,购买专业报纸杂志,按照书刊里的图案模仿创作。“不疯魔,不成活”,妻子王平霞用这句话来形容丈夫对捏泥人的痴迷。有一次,王平霞去上班,离开时看见张智正坐在工作室里闷头创作。等她晚上下班回家,看到张智还在同一个位置、同样的姿势,只是身旁多了两只拆了封的方便面袋,还有一壶水。虽然捏泥人又脏又累,捏制时还总得架着胳膊,时间久了容易患上肩周炎,但看着一件又一件精致的作品从自己手里诞生,他心中满是欣喜。 如今,张智每年都要飞往全国各地,参加民俗展、各类艺术节等,并获得了许多奖项。2011年8月28日,张智正式收了8位徒弟,其中还有来自北京、邢台的徒弟,最大的40多岁,最小的20岁。张智说,因为自己一路走来没有老师指点,吃了很多苦,绕了很多弯路,他希望能将手艺毫无保留地传给有同样爱好的年轻人。 还原历史,捏出“红色”梦 军人出身的张智创作的一大批泥人作品中,一半以上与红色题材相关。比如“五四运动”、“百万雄师过大江”、“飞夺泸定桥”……这些作品都以“群像”的形式出现,还原历史场景,讲述红色故事。 张智有一本珍贵的手绘册,掀开一看,里面密密麻麻记录下许多文字。一件历史事件的全部过程、需要塑造的人物角色、泥人的身体、面部、衣物等详细注解……旁边还搭配着绘画、照片、剪报等等,这些图片参考资料有些是他从报纸杂志上剪下来的,有些是他去红色基地旅游时拍下来的。 下了一番工夫来做这些,是因为在张智心中,埋藏着一颗梦想的种子,他笑称是“泥人张的红色中国梦”。他想通过泥人群像的形式,将历史用实体的形式还原,集成一个系列加以保存。目前,他正在创作过雪山、南昌起义、解放海南岛等三组作品。 “我是从那个年代走来的人,对那个年代有着特殊的感情,有痛苦也有对生命的感动,有苦难也有令人难忘的回忆。捏泥人展现历史,表达内心感受,让更多人了解历史,不忘历史。”张智说。文/图记者卞静
|
关键词:泥人张,泥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