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义蹲点调研(上):一家一户如何实现标准化生产
尚义县七甲乡蹲点调研(上) 一家一户如何实现标准化生产 编者按 我省坝上错季蔬菜种植始于尚义县,尚义种菜则发端于七甲乡。可以说,七甲是坝上蔬菜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眼下伴随着鲜菜的大量上市,七甲乡的菜农又迎来一个丰收季。不过,丰收的喜悦与苦涩的记忆并存,他们也曾经历“甘蓝垒墙,西芹上房”的卖难痛苦。 一家一户的菜农家庭如何实现标准化生产?田间地头如何有效对接变幻的市场?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七甲的探索之路越走越宽。目前,全乡88%的蔬菜种植实现了规模化经营,65%的蔬菜产品实现了订单生产。近日,记者走进七甲,探究这个蔬菜之乡的产业升级之路。 尚义县七甲乡以种菜出名。一是起步早,上世纪90年代初即开始种植蔬菜,领我省坝上地区风气之先。二是面积大,目前全乡2.8万亩水浇地中节水蔬菜面积2.6万亩。三是规模化经营程度高,2.6万亩菜地中土地流转面积达2.3万亩,这些地集中在5家农业公司、11家农民合作社以及种植面积100亩以上的72家种植大户手中,其中仅甲天蔬菜专业合作社就有入社会员256户、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1万亩。 规模化经营的一大好处是较好地避免了过去一家一户经营模式下的盲目跟风种植。20多年前刚开始种菜时,因为分散经营,菜贱伤农时有出现。而如今,同样是种菜,由农业公司、农民合作社或种菜大户种,几百亩甚至上万亩地,种多少生菜、多少西芹、多少白萝卜,都要经过认真的调查、分析后,由专人制订出生产计划。“就像工厂加工产品一样,生产多少都有计划。”七甲乡党委书记韩桂峰说。 甲天蔬菜专业合作社社员杨福丽今年种了20亩蔬菜。按照合作社的安排,她分别种了12亩甘蓝、8亩白菜。目前甘蓝已全部售出,纯收入近两万元。“以前种菜往往是随大流,别人种什么自己也种什么,遇上行情好大家都发财,行情不好集体倒霉。现在省心多了,种什么、种多少全听合作社的。” 每年3月,农业公司、合作社和种植大户们都要制订本年度的种植计划。这也是甲天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军他们最纠结的时候。“市场千变万化,预测不可能做到完全准确无误,但有计划总比没有强。”杨军说,制订计划时要综合考量几方面的因素,如各大种子公司的种子销量情况、各地蔬菜合作社联合会的信息、上一年各种蔬菜的销售行情等等。 因为独特的气候条件,坝上蔬菜一般7月至9月上市,此时正好是其他蔬菜产区的淡季,因此被称为错季蔬菜。可过去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时,坝上蔬菜在与其他产区错季的同时,自己却“错”在了一起,出现扎堆上市、菜贱伤农现象。规模化经营后,不仅种什么品种的菜有计划,同一品种的菜什么时间种也有安排。今年租种了400亩地的田燕青,是青岛浩丰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尚义分公司1300多签约农户之一。今年他种了120亩生菜,按照公司的安排,共分10个批次育苗、定植、上市,不仅拉长了供应档期,还避免了生菜价格的大起大落。 标准化生产是保障蔬菜质量安全的关键,规模化经营又为蔬菜实现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基础。“过去我们面对的是千家万户,用药、施肥等环节监管难度很大,而规模化经营后,只要管控好种植大户、企业和合作社就可以了。”尚义县农牧局副局长刘宏说。 在青岛浩丰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尚义分公司设在地头的办公室里,记者看到墙上贴着一张生产流程图,上面仅农药使用一项,就明确规定了植保员病虫检查汇报、技术总监书面确认施药时间及施药量、主管签字确认安排人员、植保员凭单计算当天用药量等6个步骤。在农药称重、配母液、配药液、喷施、空袋空瓶回收入库等环节,还要求每一步都要有操作人员签字。据分公司负责人王刚介绍,除严格农药使用流程,他们还通过设置太阳能杀虫灯和粘虫板,对虫害进行物理防治。“叶菜一般按规程需要打3次药,进行物理防治后基本打一次就行了。” 蔬菜的质量也有了“追根溯源”的保证。“由合作社统一组织外销的菜,是谁家的,什么品种,我们都有详细记录,出了问题一查一个准儿。”杨培云是甲天蔬菜专业合作社的质监员,她每天的工作就是转菜地。“每块地从种植、移栽、管理、采收、运输到最后上市,每一个步骤都有记录,以备追溯。”杨培云说,去年因为黑点、干菜心等问题,合作社外销的10吨大白菜被北京一家超市退货,通过追溯,他们很快就查出是谁家的菜,想赖也赖不掉。 种菜离不开水。坝上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成为蔬菜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2003年到2005年,七甲乡地下水位曾平均每年下降5米。“能否节约用水,关系到蔬菜产业的存亡。”以高效节水为目标,七甲乡从2006年起大规模推广节水技术,实施以膜下滴灌为主的节水灌溉工程,目前全乡蔬菜全部实现了节水灌溉,其中膜下滴灌2万亩。 “如果离开规模化经营,节水灌溉工程建设速度不可能这么快。”七甲乡党委书记韩桂峰说,发展膜下滴灌需要农户自掏一部分资金,经常会出现这家愿意搞、那家不愿意搞的情况。规模化经营后土地统一利用,成方连片,建什么设施、怎么建,由公司、合作社说了算,不仅效率高,而且降低了工程建设费用。绿叶农业公司在张科村有1200亩蔬菜基地,没建设膜下滴灌时,14眼机井全部开动,高峰时仍不能满足需要,现在只开6眼机井就够用。 据悉,七甲乡地下水位继去年首次实现零下降后,截至今年8月又回升1米多。地下水基本实现了“用补”平衡。(记者曹丽娟 王雪威 高振发 ) |
关键词:蹲点调研,标准化生产,尚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