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者不走寻常路” 野爬莲花山一男子坠崖身亡

来源: 河北青年报 作者: 2013-10-23 11:01:02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秋高气爽,很多人选择郊外爬山,有些“勇者”更愿意“不走寻常路”。

  殊不知,攀爬一些未开发的“荒山”危险重重,往往会让人高兴而来扫兴而归,甚至造成伤亡悲剧。

  近日,石家庄鹿泉市一男子在攀爬莲花山时,不幸坠落身亡,野爬事件再次引起关注。

  事件

  男子“野爬”跌落高崖身亡

  20日14时许,鹿泉市公安消防中队警铃骤响,莲花山上,一名男子受伤被困,中队长张洪伟立即带着9名队员赶往现场。抱犊寨景区的管理人员以及辖区派出所也接到通知,前往救援。

  抱犊寨景区管理处副经理解文华介绍,受伤男子被困的位置并非抱犊寨景区,而是未开发山体。也就是说,该男子属于“野爬”。

  前往救援的路上荆棘密布,大部分道路只能容一人行走。接近被困人员位置时,因一堆又一堆锋利的陡石“拦路”,救援人员只能扒着岩石边慢慢走。

  14时40分许,救援人员抵达现场,这里是一个类似“天井”的地方,“井口”直径约五十米,周边是直上直下的峭壁。井口边的大石上旁,站着两名男子,他们是被困人员的朋友,据他们介绍,伤者是在从天井底部向上攀爬的过程中脚底打滑,意外坠落的。救援人员看到,被困者躺在天井底部,头下淌出一片鲜血,脸上、手上布满伤痕,另外两个朋友守在他的身边。

  消防和医护人员顺着“天井”的一侧,绕到受伤男子所在位置进行抢救。但不幸的是,伤者已经没有了生命迹象。

  张洪伟介绍,他们用大绳测量了“天井”悬崖的高度,大概有70米。随后,消防人员为被困者系好安全吊带,与“天井”上方战友配合,将其拉拽上去。

  三年救援30余起野爬占八成

  “像是这样的山岳救援并不少见。”张洪伟说,因鹿泉境内有几处高山,旅游攀爬者较多。像抱犊寨、莲花山、龙泉寺等地方都发生过爬山被困事件。

  昨日记者获悉,今年8、9、10三个月内,鹿泉消防参与的山岳救援共有5起。据统计,2011年至今,经鹿泉消防部门参与的山岳救援有30余起,平均每年都要发生10起左右的爬山被困事件。

  张洪伟介绍,在这些山岳救援中,“野爬”被困的占到了八成以上。大多数时候,爬山者被困区域并非景区,而是在一些还未开发,或是并不为人知的“荒山”。其中,莲花山困人次数最多。

  分析

  被困者以“业余”爱好者居多

  “野爬”被困到底都是何种人群在何种情况下发生的呢?鹿泉消防对此进行了分析。

  张洪伟介绍,“野爬”被困的原因大致分以下几种:第一,在大雾、雨雪天气等恶劣环境下,爬山者会因迷路被困在登山途中;第二,有些登山者会因不熟悉周围环境,或是不掌控前方环境,继而在登山途中出现“上不能上,下不能下”的状况;第三就是在登山时遭遇意外伤害,如跌落、滑倒等,导致身体骨折无法自行下山。“大多数爬山者都是业余的,没有专业装备,也不具备专业爬山技巧,他们的身体条件也都不是很好。”张洪伟说,像老人、幼童,或是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是不适宜参加登山运动的。

  争议

  “驴友野爬”引发网友质疑

  消防部队担任着公安消防保卫和社会抢险救援的双重任务,爬山被困也自然而然成为了救援的一部分。

  因为考虑到大多数被困者需要被抬下山,加上他们被困的地方往往比较偏远、危险,因此每次救援,消防中队都会至少出动两辆抢险救援车,10名左右指战员。

  张洪伟坦言,营救时,除了消防人员,还会有许多公安和医疗救护人员,这样算下来,救援成本实在不低。“这样的高成本救助,‘野爬’的‘驴友’不是给社会找麻烦吗?”记者网络检索发现,一直以来,这样的质疑声音不绝于耳。有些地方,为了救助登山被困者,甚至会动用直升飞机。

  有网友认为,出于人道主义,救助生命是必须的。但也有人认为,消耗大量社会公共资源去救助那些擅自妄为的人,有点“不值得”,而且会导致顾此失彼,“消防部队去救爬山者了,万一辖区有火灾,会不会造成警力不足?”

  建议

  “付费救助”或能制约“野爬”行为

  昨日(10月22日),记者就此事咨询河北冀港律师事务所律师张玉国,他表示,目前关于“野爬”等民间登山行为,还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管理。

  石家庄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梁勇表示,“野爬”登山者应该有良好的身体条件,并具备一定的登山专业技能。他认为,“野爬”应该归为旅游行为,我国对旅游领域的立法也是刚刚起步,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旅游行为就有了系列、规范的管理,这还需要更多的配套政策,包括处罚性规定。

  梁勇说,探险旅游是很多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的倾向,但对这样的行为必须有一定的制约,因为“疯狂旅游”除了可能会给当事人带来伤害甚至生命危险外,也极大地浪费了社会公共资源。

  梁勇认为,除了传统的安全教育、登山警示外,让登山者付出一定的“代价”或许能抑制“野爬”频繁发生,“我们尊重生命,社会救助是必须的,但救助并不一定是无偿的。”推行“付费救助”,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野爬”一类的“疯狂旅游”行为。 -文/记者朱冬笑-供图/鹿泉市公安消防支队

关键词:野爬,坠崖,身亡

责任编辑:杨晓